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养大格局,得大自在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16:48

阅读人数: 704

本文主题: 中国最早的一本书

尼采曾经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道德经》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道是生养万物的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出气,气又分化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两气、阴阳交合所生的阴阳之气,加起来就是三,这个三分化衍生出了万物。

道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最高存在,还是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反者,道之动。”(第40章)意思就是万物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都是根据道的规律进行的。

道是永恒不变的。万事万物,因为有生,所以就会有发展和灭亡种种变化,而道自身不生不灭。

万物灭亡后,都要复归于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个万物的根就是道,道就是万物灭后最终的归宿。

柔,可以说是老子的第一法宝。《道德经》贵柔。柔首先是生命的特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和草木都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身体都是柔的,死了以后身体就会慢慢变僵硬。

柔不仅是生命的特征,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老子说,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却最能克制刚强。

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很能持久。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特性。

虚和静是道的特征,一个人越是接近大道,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就越高。

古人云,虚能容万物,静能生百慧。虚静是道家最为高深的修行和修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在古代意思很丰富,不仅指君王、君主的意思。一个人精神上的主导也可以称为君。老子这里是告诉我们静的作用。常言道,静水流深。内心的静是我们看事情、思考问题的一个基础。静能定,定能生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低处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道德经》上还说,水“居善地,心善渊”。居善地就是说,水常处低下,正是仁厚的善地;心善渊:心态深沉大度,中常湛静。只有如水那样,守住低处,才能做到“居善地,心善渊”。

守得住低处的人,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守得住低处的人,知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他们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守得住低处的人从不讨巧,他们依靠的是自己诚实的劳动,他们明白恬淡从容方能走得更远。

守得住低处的人,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道德经》里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就是要我们看到事物的对立面。

战国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有不臣之心,私自招募军队,把自己的封地建造的比郑庄公的都城都要大。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请示郑庄公攻打共叔段,免得其势力强大难以控制。郑庄公都不同意。郑庄公说,“不义不匿,厚将崩厚”,意思是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而会崩溃。

后来,共叔段愈加骄纵,煽动多个城邑反叛郑庄公,并准备与内应结合,攻打都城。郑庄公的到具体的情报,一举击败共叔段。郑庄公巧妙地运用了老子的智慧:“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当然这种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在这里是说无形,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的价值。

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养大格局,得大自在

历史上最早记录哈雷彗星的一本书

最早记载哈雷彗星的书,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淮南子》。

《淮南子·兵略训》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译文:周武王讨伐纣王,向东迎着岁星(中国古代称木星为岁星)进发,到达汜水时遇到大洪水,到达共头山时遇山崩。接着有彗星出现,其形柄指向殷,好像要助殷人一臂之力。

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

更为确切的哈雷彗星记录是《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译文:春秋时期,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天七月份,有彗星撞入北斗星中。

何妨一学关帝,挑灯清夜读《春秋》!

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现,中国都有记载,对哈雷彗星的记录有时是很详细的,其次数之多和记录之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20世纪初,英国人克罗密林和科威耳曾经利用中国古代哈雷彗星记录,跟计算所得的每次过近日点时间和周期相比较;最古记录上推到公元前240年。

五十年代法国人巴耳代在完成研究1428颗彗星的《彗星轨道总集》之后断定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

由于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和较精确可靠,所以在近现代的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

用一本书读懂中国

《中国文化精神(彩图新校本)》 张岱年 程宜山/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精神》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国人思想困顿,文化荒芜,民族自信心低落。如何提振国人的自信心,有勇气和底气去重拾业已毁弃的传统文化,理解接纳汹涌而至的西方文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敏感的文化界率先掀起了文化讨论的热潮,大家各抒己见,大有百家争鸣的气象。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张岱年先生义不容辞地走向潮头。1982年,他写就《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在这篇文章中,张先生提炼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的中国文化精神。这样的精辟见解,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想准确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必须有一番系统的梳理考察并重新论述。这对年逾古稀的他来说绝非易事。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弟子程宜山愿意执笔书写,于是师徒合作,历经数年,最终写成如今的十二章、洋洋近四十万言的文化巨著。

第一部分是导论《我们的文化观》,标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其后各章的内容依次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倾向、中国文化的论争等,最后一章提出“综合创造论”的文化主张。全部内容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最好的阅读当然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地畅读。当然,如果选择其中的几章拼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的论述很友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首先定义“文化”“精神”。所谓“文化”,是人类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第二层是文物;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正是这三层“文化”的包围,才让我们成为特定文化下特定的人。

所谓“精神”,是相对形体而言的,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随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作者认为,这个体系主要有“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四个要素。具体说来,“天人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和与中”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刚健有为”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也。

在作者看来,早在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就已经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一旦失去民族独立就一蹶不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复兴起来,与刚健自强精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意义上,刚健自强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稳步上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倍增。阅读本书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信源于文化,因为这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时候,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正当其时,它能让你触摸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本书1991年第一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张先生去世后,2006年本书再版,易名《中国文化论争》。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修订后,2015年第三次出版,改为《中国文化精神》。2022年的第四次出版,新增近百幅彩图,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和品质。

书比人长寿。以生命书写学术,薪尽而火传。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很多年了,但他们的精神一直活在书中,照亮我们。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30日第6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