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劲功∣吕祖神技性命功
本功法流传于八百里洞庭湖畔,其特点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既能意气相聚,又可运动发劲,是道家技击养性的遒劲功。
神技性命功共为十势,曰:五气朝元;日月合璧;精神外换;丹液内充;卯酉周天;真火炼形;玄关开窍;赤蛇透关;伏虎降龙;气门封固。习练本功乃调养先天真元之气发运神机,转化水谷精微之气;导引吐纳,存蓄天地清灵之气,终而规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归元,筑基成真,强智强身。
五气朝元即采纳五方五位无色五行养五脏化归本元之气。本元之气充实,仙道之基筑也。
日月相合如玉之美,月之圆也,采浩月当空纯阴之气,纳旭日冉冉初阳上升之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顺乎阴阳则仙道圆也。
亥子时采阴气,可资生阳气,寅卯时纳阳气,可助长阴气。直立面南背北,双手虚叉双胯,然后变左手向上抱球于丹田、吸气,右手分开至右前方,从右劳宫呼气出。尔后右手向上抱球引气于丹田,左手分开至左前方,从左劳宫呼气出,左右交替各做两次。
双手五指张开,从两胯下徐徐上抬至两耳同时吸气至丹田,闭气意守片刻,再抖动周身双手徐徐从两侧用力按下至两胯,意念两涌泉呼气出,可修持得神光外发,时觉太和之气充溢,蔼然灿烂,如祥云之彩焕然呈象,令人神气和畅,忘饥忘渴。如太和之气积如祥云,久而凝聚周身,使凡体如金刚玉貌。
意想红色之气从齿缝贯入天地,与玉液交参而成赤汁,随左右穿掌而冲击丹田,眼内视丹田之美妙意境,耳内听丹田之器鸣,丹液滋润,内丹生成。
卯应东方,酉应西方。背北面南,左转身双手由面部搂气至丹田,真气由上而下而运,甘露下降,以收内药,行卯酉之周天后呼气出再右转身,势子同上,左右交替各做单词。
少火生气为正气,正气化真火,真火即命门之火,此火充身温熙形神,经曰:形载神,神附于形,有形则有神,故须炼形。
右手劳宫对于百会,左手劳宫对于命门,随吸气右手掌徐徐沿任脉下行至丹田,双手拉弓相对意守丹田片刻后从神厥(肚脐部)呼气出,如此左右交替各做三遍。
百会为脑之玄关,天目(印堂穴)为眼之玄关,劳宫为手之玄关,命门为腰之玄关,涌泉为足之玄关,此五座玄关,气机畅达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疏通。
双手立掌,拇指内扣,在胸腹部随呼吸意念轮转而运动,吸气意在玄田,呼气意在五座玄关。
引气运行大周天,从丹田达内关与外关穴道而出,全身蠕动如游蛇,双手前伸,掌心向上,随身子蠕动而由内向外划弧,共做二十次。
下肢马步,双手掌向下,由腹前划向右侧,此刻气贯丹田,运行周天,神凝劳宫,变掌心向前方立起,右手立于右耳前,左手立于右肘关节处,左右交替各做十次。
双手中指相接做捧腹状对于神厥(肚脐)距十公分处,意守神厥、命门,全身没有漏气之感,进行胎息约五分钟后,缓缓睁目收功。

雷云步练法总纲
一、法理根源:五术合参 天人同构
取法《周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妙,步法暗合后天八卦方位。震为雷(正东方)主发劲,巽为风(东南方)主灵动,坎为水(正北方)藏云气,离为火(正南方)蕴雷机。每一步落位必循卦象方位,足尖指向对应卦位爻象,通过九宫步位转换,形成「步中含卦,动合阴阳」的运化体系。起势立太极(无极桩),行步分两仪(阴阳腿),变向成四象(前后左右闪转),收势归太极,暗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
以奇经八脉为内气通道:任脉(前正中线)主阴,督脉(后正中线)主阳,带脉束腰如环,调节阴阳平衡;阴跷脉、阳跷脉司下肢运动,阴维脉、阳维脉维系整体协调。行步时意导内气沿足三阴经(肝、脾、肾)入地,足三阳经(胆、胃、膀胱)升天,形成「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气血循环。登踏时气聚冲脉(十二经之海),如「雷火炼穴」激发涌泉、太冲、足三里等要穴,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中医养生效果。
秉承「步不稳则拳乱」的古训,融合形意拳「鸡腿」、八卦掌「摆扣步」、太极拳「猫行步」之所长。基础步法讲究「三心并」(脚心、手心、本心),行进间恪守「上虚下实」(上体轻灵,下肢沉稳),闪避时遵「偏闪正进」(侧身避其锋,正步进其门),登踏时循「力从地起」(脚掌抓地如虎,劲力透达脚跟),体现传统武术「打闪纫针」的实战智慧。
二、三势九法:风马云车 雷火炼形
双足平行开步,与肩同宽,足尖微扣呈「内八字」,如苍松立雪。膝微屈似坐高凳,胯根内缩,尾闾中正,百会穴与涌泉穴成垂直连线。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胯,指尖斜向前;舌抵上颚,齿轻合,目垂帘视鼻尖,意守下丹田(脐下三寸)。呼吸如抽丝,吸气时想象云气从涌泉穴渗入,沿足少阴肾经聚于丹田;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上行至膻中,再分注四肢,持续 15 分钟,培固「云基」。
左足前踏半步,足尖微扣 45°,右腿屈膝半蹲,重心前三后七。左掌前伸如推山,高与胸齐,掌心斜向前;右掌护于脐前,掌心向下。目视左掌食指,意注劳宫穴。此式模拟「雷部正神」持锤待发之势,足踩震卦方位,内气沿督脉上达百会,经手三阳经至指尖,练习「雷火」内劲,左右各站 10 分钟。
双足前后开立,间距约三脚宽,前足尖外摆 45°,后足尖内扣 30°,如风中磨盘旋转。腰胯松沉,双臂圆撑如抱球,以腰为轴带动双足碾转,步随身换,身随步转。行进时意想风从两胁生,催动内气沿带脉循环,每换方向需配合「呵」字诀吐气,练至步如飘萍、身似游龙,持续 20 分钟。
三、三元归一:意形气合 天人共振
行步时存想「足下生风」,每步带起残影如「风伯挥袖」;闪避时观想「身化云雾」,敌力如石沉大海;踏击时意想「雷池涌动」,足底迸发电光。通过「三神观想」(风、云、雷三神附体),激活大脑运动皮层,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攻防本能。
采用「雷门呼吸法」:鼻吸口呼,吸气时舌抵上颚,意引「天之风、地之云、人之雷」三气从百会、涌泉、劳宫穴入体,聚于丹田;呼气时舌放下,内气随「呵、呼、呬、嘘、吹」五音(对应心、脾、肺、肝、肾)从膻中穴迸发,形成「五气朝元」的内炼体系。练步时呼吸与步法严格配合:起吸落呼、进吸退呼、闪吸击呼,达到「气催步、步助气」的境界。
每月农历初七(上弦月)、廿三(下弦月)练习「云步」,借太阴(月亮)引力增强下肢轻灵;每月逢雷雨天练习「雷步」,感应天地雷气激发内劲;平日卯时(5-7 点)练「风步」,应少阳之气升发。步法轨迹暗合北斗七星方位,踏「天罡步」时念诵《雷祖宝诰》,形成「人天感应」的修炼体系。
雷云步非徒炫其形,实乃修其内。学者须以易理明其变,以医理调其气,以武道正其形,以丹道养其神。初练者当从云基桩入手,先求「稳如泰山」;再习风步、云步,次求「动若江河」;终练雷步,达「爆发如火山」。切记:「风雷起于足下,云雨生于心中」,非经年累月、寒暑不辍,难窥其中堂奥。
#传武##武术##步法##健康养生##养生#
遒劲功∣吕祖神技性命功
本功法流传于八百里洞庭湖畔,其特点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既能意气相聚,又可运动发劲,是道家技击养性的遒劲功。
神技性命功共为十势,曰:五气朝元;日月合璧;精神外换;丹液内充;卯酉周天;真火炼形;玄关开窍;赤蛇透关;伏虎降龙;气门封固。习练本功乃调养先天真元之气发运神机,转化水谷精微之气;导引吐纳,存蓄天地清灵之气,终而规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归元,筑基成真,强智强身。
五气朝元即采纳五方五位无色五行养五脏化归本元之气。本元之气充实,仙道之基筑也。
日月相合如玉之美,月之圆也,采浩月当空纯阴之气,纳旭日冉冉初阳上升之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顺乎阴阳则仙道圆也。
亥子时采阴气,可资生阳气,寅卯时纳阳气,可助长阴气。直立面南背北,双手虚叉双胯,然后变左手向上抱球于丹田、吸气,右手分开至右前方,从右劳宫呼气出。尔后右手向上抱球引气于丹田,左手分开至左前方,从左劳宫呼气出,左右交替各做两次。
双手五指张开,从两胯下徐徐上抬至两耳同时吸气至丹田,闭气意守片刻,再抖动周身双手徐徐从两侧用力按下至两胯,意念两涌泉呼气出,可修持得神光外发,时觉太和之气充溢,蔼然灿烂,如祥云之彩焕然呈象,令人神气和畅,忘饥忘渴。如太和之气积如祥云,久而凝聚周身,使凡体如金刚玉貌。
意想红色之气从齿缝贯入天地,与玉液交参而成赤汁,随左右穿掌而冲击丹田,眼内视丹田之美妙意境,耳内听丹田之器鸣,丹液滋润,内丹生成。
卯应东方,酉应西方。背北面南,左转身双手由面部搂气至丹田,真气由上而下而运,甘露下降,以收内药,行卯酉之周天后呼气出再右转身,势子同上,左右交替各做单词。
少火生气为正气,正气化真火,真火即命门之火,此火充身温熙形神,经曰:形载神,神附于形,有形则有神,故须炼形。
右手劳宫对于百会,左手劳宫对于命门,随吸气右手掌徐徐沿任脉下行至丹田,双手拉弓相对意守丹田片刻后从神厥(肚脐部)呼气出,如此左右交替各做三遍。
百会为脑之玄关,天目(印堂穴)为眼之玄关,劳宫为手之玄关,命门为腰之玄关,涌泉为足之玄关,此五座玄关,气机畅达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疏通。
双手立掌,拇指内扣,在胸腹部随呼吸意念轮转而运动,吸气意在玄田,呼气意在五座玄关。
引气运行大周天,从丹田达内关与外关穴道而出,全身蠕动如游蛇,双手前伸,掌心向上,随身子蠕动而由内向外划弧,共做二十次。
下肢马步,双手掌向下,由腹前划向右侧,此刻气贯丹田,运行周天,神凝劳宫,变掌心向前方立起,右手立于右耳前,左手立于右肘关节处,左右交替各做十次。
双手中指相接做捧腹状对于神厥(肚脐)距十公分处,意守神厥、命门,全身没有漏气之感,进行胎息约五分钟后,缓缓睁目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