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穹顶之下)书评
弗雷德里克·布朗和很多“纸浆杂志”时期的作家一样,把写作作为重要且紧迫的经济来源,为了发表更多的文章,无形中激发了他的超强写作速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向世人展示了他天才般的想象力。读者能够通过两三千字的短篇甚至几百字的超短篇感受到他出乎意料的灵感创意、幽默的语言风格、惊心动魄的悬念设置、还有欧·亨利似的反转结局。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把他作家生涯的作品全部挖掘出来。《穹顶之下》是我读的第二本他的经典科幻小说集,一口气读完,没有任何拖延,捧在手里就不愿意放下,足以验证他的小说是多么吸引人的眼球。当中的“第一台时间机器”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如果你利用时间机器穿越过去杀死了你的祖父或者你的父亲,那么当回到现实的时候你将会消失,因为他们消失了,你就不会出生了。故事的开篇是这样子:格兰杰博士郑重地说:“诸位,这就是人类第一台时间机器”。他的3个朋友盯着它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的结尾,你就会觉得弗雷德里克·布朗是个多么让人惊喜的作者,他简直是个妙人。结尾:60年后,格兰杰博士郑重地说:“诸位,这就是人类的第一台时间机器。”他的两个朋友盯着它看。结尾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想象。我已经把南方出版社的弗雷德里克·布朗经典科幻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敲门声》和《穹顶之下》看完,准备入《最后的火星人》,继续畅游在他精彩的科幻世界里。

很久很久以前,……
很早之前听过一个恐怖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听到了敲门声。
后来在三体小说里看到叶文洁收到“不要回答”的警告。
人类总觉得危险是在不知深浅的外星人,可是有时候就像《流浪地球》里一样,最后的混乱往往是由内部开始的。
本书是一个科幻故事。故事的开头和流浪地球很像,一个是因为太阳提前氦闪,这一个是因为有一颗彗星将要不可避免的转向地球。于是一个带着地球逃跑,这个造了好多“诺亚方舟”要带着选出来的优秀人种去寻找新的宜居住的星球。
你很难说这两个办法,哪个更好,哪个更差。毕竟流浪地球虽是带着地球一起跑,但是也是筛选了优秀人物躲在地下,没选中的人更没上诺亚方舟的人一样。
女孩彼得拉和弟弟被爸爸妈妈带上最后一艘诺亚方舟,他们将经过沉睡以后在新的星球醒来。而控制这艘飞船和保护他们的监督员,将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的牺牲,直至完成这一场任务。
此时我们不得不在想,到底是身为监督员的这一批人类一代又一代比较可靠,还是机器人MOSS比较可靠呢?
毕竟在最初的开始时,MOSS已经觉得人类还是毁灭的好。而这艘飞船上的监督员在漫长的几个世纪里,也不知道哪一代出了问题:他们背叛了初衷,并且开始将沉睡的希望人类变成一个个机器人为他们服务。所以无论是哪一场浩劫,人类最后的毁灭都是因为“信念接棒失败”。
彼得拉因为监督员本的操作,意外的没有被格式化,于是她进行了一系列的逃跑计划。又因为得知正在考量的星球上有着第一批飞船人,又开始了拯救计划。几个世纪的断断续续沉睡,奶奶传递给她的讲故事能力并没有消失。
她利用讲故事的能力,找到了弟弟,带着其他被格式化的人类,开启了逃跑计划。逃到这一个新的星球,成为最后且唯一一个讲故事的人,把脑里的故事扎下根。
穹顶之下,总会有人仰望星空
《穹顶之下》,弗雷德里克又一部科幻短篇合集。值得注意的是和N年前的那部“同名”美剧是两回事。
全书收入了作者的19篇科幻小说,依旧是熟悉的风格。与其说是对人类不断探索外太空的N次设想,不如说是是对人类自身难以抑制的膨胀欲望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的深度思考。如《致凤凰的信中》,从来都没有永生的存在,只有不断的涅槃的凤凰,而这只凤凰就是人类。古人早已说过,天欲其亡,先令其狂。如果只作用单独个体时,无非是一人之祸。可作用在人类全体上又是怎样一种情形。是彻底的毁灭还是意外的重生?
毁灭与重生不再是地球的重启,而是人类文明的不断涅槃。如果人类真的能够保持理智,恐怕真的可以永生!
弗雷德里克依旧热衷于时间机器的设定,时间悖论终究不可逆,他不存在了。
本书意外的续接了小老鼠——米奇的故事,如果你看过《地球上最后的敲门声》,一定会很意外。
小米奇又再次获得说话的功能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只是想让同伴如他一般。不幸地是,鼠界也有另类的好战分子。如果米奇不是最后成功了,那可能就是另一部猩球崛起,不,是鼠球崛起。
动物世界的真实情感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讲动物人格化。如果动物的智力如人类般,又是否如人类一样存在诸多“想法问题”。有又或者无,其实都不重要。因为蓝星上只可能存在一种高级智慧的群体,从不会有并列的可能性,这是人类的本质。可能这也是米妮毁坏X-19的原因之一吧,和平不应该只存在人类之间。何况,人类之间又如此这般!
既然敲门声和穹顶都已出版,另外一本火星人是不是也快啦?
上篇:那天扭转命运的敲门声
下篇:看小说差点看出了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