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武松的“都头”是个什么官?正史中的答案出人意料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6:29

阅读人数: 508

本文主题: 宋朝正史哪套书比较好

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松的官职是“都头”,在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当武松打死老虎后,到了阳谷县衙后,知县看武松忠厚仁慈,有心要抬举他,就对他说:“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

武松立即跪谢:“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知县随即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武松便做了步兵都头。于是,武松在上梁山之前便被人称呼为“武都头”。

其实,在《水浒传》中,在武松之前,便已经有了“都头”这个名词了。

比如在第十三回中,济州郓城县令时文彬上任后,“知县随即叫唤尉司捕盗官员和两个巡捕都头来见,本县尉司管下有两个都头:一个唤做步兵都头(朱仝),一个唤做马兵都头(雷横)。这马兵都头,管着二十匹坐马弓手,二十个士兵,那步兵都头管着二十个使枪的头目,二十个士兵。”

通过郓城县的都头管的事和人员,我们可以分析出,都头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辖下的派出所所长。

而且,这个“都头”的官也不是一个多大的官职,因为,这是一个知县都可以随时任命的官,也就不存在什么品级了。

在《水浒传》里出现的“都头”基本都是在县衙里当差的,除了我们熟知的朱仝、雷横之外,还有沂水县都头李云(第43回)、清溪县都头钱振鹏(第112回)、兰溪县都头郑彪(第117回)。

难道“都头”在宋朝时是县衙的捕快吗?其实不然,“都头”在宋朝时属于军营中的一种官职。

要搞清“都头”是个什么样的官,我们首先要把“都”的定于弄明白。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在其著作《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五《宋金官印》一节中说:“宋军制以五百人为一营,每营设指挥使一员,其下为五都,每都马军设军使一员,副兵马使一员,步军设都头一员,副都头一员。”

南宋杨仲良编撰的记载北宋历史的纪事史书《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印证了这一个说法,该书记载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十二月,诏河北征调“强壮”(地方征集的带有民兵性质的乡兵):“五百人为指挥,置指挥使。百人为都,置正副都头二人、节级四人。”

这也就是说,宋朝的军队是以五百人为一个独立建制,这个建制的长官叫“指挥使”,每营又分为五“都”,所以每“都”就是一百人。在步兵每都里设都头一员,副都头一员,每个都头手里掌握着100人的宋军。

与宋朝同时存在的辽国和金国,也都在军队里设置了“都头”一职,大致和宋朝的相似,因为辽、金的很多制度,都是从宋朝模仿而来的。

而宋朝的制度,又有不少是从唐末五代延续下了的,“都头”一职便是如此。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末唐僖宗在黄巢起义时往四川逃跑,大宦官田令孜趁机募集神策军五十四都,“诸都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

只不过,唐朝的“都”比宋朝的规模大多了,每都一千人(见《资治通鉴》卷二五六)。

到了元朝,“都头”这一官职不再延续使用,在整部的《元史》里,根本没有出现“都头”这个官名。

因此,在宋朝时“都头”一职,是军队里的一个官职,而并不是县衙里的捕快头头。这一点,是不是有点出人意料呢?

本文参考自:《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

武松的“都头”是个什么官?正史中的答案出人意料

最黑暗的“靖康之耻”,皇室女眷的凄惨下场,让正史不敢记载

北宋末年,宋徽宗领导下的大宋与金国签订海上盟约,约定在两国联合打败辽国以后,金国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大宋,而大宋则要将原来给辽国的岁贡转给金国,

对于宋徽宗和当时不少朝臣来说,海上之盟的签订,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回燕云十六州,绝对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一件事情。

然而北宋的君臣却没有想到,即便已经被金国打的狼狈逃窜,为数不多的辽国军队依旧让宋朝军队疲于应对。

原本金国对宋朝还有一定的防备心,可一看宋朝如此外强中干还想要燕云十六州,和白日做梦又有什么区别。

等到公元1125年,以张觉事件为突破口,金国大将完颜宗翰与完颜宗望两人朝着北宋进发。

所有路过郡县,根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便选择南逃。

即便北宋阻止军队前往抗衡,也只不过是徒增笑柄而已。

此时的宋朝才明白,当初签订所谓的“海上之盟”无异于与虎谋皮。

唇亡齿寒的悲剧,也终于降临到自己身上。

更可耻的是,仅仅两年之后,金朝不满足于宋朝的贿赂,再一次南下攻宋。

金军不仅沿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还直接将宋徽宗以及宋钦宗以及一众王公贵族全部押解到北国金朝,而这便是至今仍让不少国人深感气愤的靖康之耻。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现如今看到的相关记载,其实已经经过了一定的“美化”。

历史最黑暗的“靖康之耻”,残酷到令人发指,皇室女眷的凄惨下场,甚至就连正史都不敢记载。

在郭建龙的《汴京之围》中曾提到,金国要求宋朝赔偿金一千万锭、银两千万锭、绢帛一千万匹。

对于这个数据,很多人可能都不太能够理解,可如果按照后来《马关条约》的赔偿来看,金人提出的要求,就已经有相当于《马关条约》一半之多。

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就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以及金国、日本这两个国家对经济的认知情况来看,金国提出的要求,完全是在宋朝的伤口上撒盐。

即便将宋朝全国上下的所有财政收入放在一起赔偿,也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行。

如果拳头足够强硬,军事力量足够强大,宋朝何须在乎金国的无理要求。

可战场上的接连失利,让宋朝在金人面前,根本就没有什么话语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文人们只能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凑钱。

而就在此时,金人帮他们解决了烦恼。

《靖康稗史笺证》中提到,金军的要求如果无法满足的话,会让宋人将皇家女性作价卖给金军,就当抵消一定数量的金银。

嫔妃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皆以1000金为价,其余王妾、宫女、宗姬等等,则仅以500金作价。

如果说和亲是两个国家和谈,并且为国家争取足够发展时间的话,那么当对方用自己国家的钱财来换取自己国家的女性,试问哪一个王朝能够忍受。

也正因如此,靖康之耻后续的相关影响,更是让后人将其称之为中国历史八大耻辱之一。

在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之中,作为唯二被俘虏并羞辱的皇帝,徽钦二帝留名历史,一直都给后世王朝作为警示。

尤其是在这两个皇帝被押送北归的路途之中,还遭受了“牵羊礼”的羞辱,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很多人不理解牵羊礼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将俘虏的上衣剥去、披上羊皮,脖子上系上绳子以后,意味着俘虏会像羊一样被人牵着走,也像羊一样任人宰割。

曾经的九五至尊,如今却形同牲畜,如此耻辱,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可反观明朝崇祯皇帝,自缢而亡的同时,依旧写下“勿伤我百姓一人”的话语,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

皇帝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嫔妃公主又如何能够幸免?

而正史都不愿记载的羞耻,正一幕幕的发生在这些女性身上。

对于依靠游牧为生的金国士兵而言,他们何曾见过女性能够如此精致漂亮。

现如今俘虏的所有的女性都如砧板上的鱼肉一样任人宰割,金人们又能够做出何等疯狂的举动,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无数女子在无尽的折磨之中,悲凉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这一切,皆因皇帝的愚蠢与不作为,让人喟叹不已。

正史中的轮回案例:李白投生宋朝郭祥正,隋文帝前世为修行人!

据北京科技报(报道,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在一次对记者发表谈话时说,当她第一次在北京参观故宫时,感觉像是对它的每一条偏僻小巷都很熟悉,所以她敢断言,她曾经是满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女婢。

季娜·特纳也有过类似看到陌生物的奇怪感觉。

她第一次来到埃及,却像是突然看到了熟悉的景物,于是猛然“想起”自己在法老时期曾经是哈特舍普苏特皇后的女友,或者甚至是皇后本人。

而“007”绍·康涅利则表示,他前世曾是非洲土著民族一个尚武部落的医生。

其实,人之轮回,中国史料多有记载。

孔子对《易经》的注解中有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说身体有气一样的聚散,而灵魂在不同的身体中变化。

,死后转世投生在宋朝,叫郭祥正 ,此事在《宋史》十贴三册四百四十四卷有记载。

据《宋史》记载,宋朝著名诗人郭祥正的母亲,分娩前梦到李白,醒来后产下一子,就是郭祥正。

郭祥正少年时代倜傥不羁,崇拜李白,写就的诗文很有飘逸之气。

郭祥正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留下30卷的《青山集》,其中收录了41首诗,都是仿照李白的诗韵写成,时人称赞郭祥正和李白的诗风非常相似。

国子监讲师梅尧臣看了郭祥正的诗,惊讶于他的才气,连连惊叹:“你真是个天才,果真是李白转世啊!”

《新唐书》记载,唐朝大将郭子仪曾经犯法,李白救郭子仪脱身。

李白后来因受到永王李璘叛乱的牵连,依法当斩,郭子仪以自己的官爵作保,为李白脱罪。

因此有人认为,李白为报郭子仪的救命之恩,转世为郭家后代再续前缘。

而一些皇帝,往往有特殊的前世,他们要么是修行者,要么是天人,要么是龙族……

在《南史梁纪》一贴三册八卷中记载南北朝的梁元帝前世是个瞎了一只眼的出家人;而据《唐书》三帖二册二十七卷载,唐朝的皇帝唐太宗是从天人投胎而来……。

类似的记载颇多,下面就讲几个关于皇帝的前世今生的小故事。

原文: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生于同州般若尼寺。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紫气满庭,状如楼阙。色染人衣。内外惊禁。嬭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寒甚几绝。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智仙。河东蒲坂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和上失之。恐其堕井。见在佛屋。俨然坐定。时年七岁。遂以禅观为业。及帝诞日。无因而至。语太祖曰。儿天佛所祐。勿忧也。尼遂名帝为那罗延。言如金刚不可坏也。又曰。此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杂。自为养之。太祖乃割宅为寺。内通小门。以儿委尼。不敢名问。后皇妣来抱。忽见化而为龙。惊遑堕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告帝曰。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而尼沉静寡言。时道成败吉凶。莫不符验。初在寺养帝。年十三方始还家。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及周灭二教。尼隐皇家。内着法衣。戒行不改。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重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祚后。每顾群臣。追念阿闍梨以为口实。又云。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由小时在寺。至今乐闻钟声。乃命史官为尼作传。(见《大正藏》No.2104<集古今佛道论衡>唐道宣撰)

智仙神尼,原是河东蒲坂地方刘氏女,从小出家,很有戒行。

有一天,她忽然失踪,和尚们恐其幼小无知,或疑堕落井中,到处找寻,发现她独自在室中,俨然禅坐入定。

时年只有7岁,可见她生来就不平常,此后她就以禅定为专修功课。

该尼因功行故,常言吉凶成败之事,无不奇验。

在信众拥戴下,进般若寺常住,该寺即隋文帝所生之地。

大隋朝的文帝杨坚,生于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诞于般若寺。

文帝生时,红光照室,紫气满庭:紫气之色,能染人衣,使内外惊奇不已。

保姆因恐帝为热气所侵,用扇为帝扇凉,不料小宝贝怕凉,哭声因寒而绝,使保姆等人慌了手脚。

正在回生乏术时,智仙神尼不召而至,合掌告太祖:“你们不要担心,此儿有神佑护。”为之取名为那罗延(表示金刚不坏之义)。

神尼又说;“此儿来处不比寻常俗家秽杂,我来养他,我来养他。”

太祖因救儿心急,召请神尼进宫。说也奇怪,小孩看到神尼,立即回生不哭,一离开神尼就大哭不止。

因此太祖割宅为寺,内通小门,小儿就交由神尼抚养了。

有一天,皇妣驾临寺内看儿子,手抱小儿在怀,转瞬小儿化成一条龙,皇妣惊惶,不觉丢在地上,大众惊乱。

神尼事先不知皇后来,及闻外间怪叫,赶来一看,见小儿堕地,立从地上抱起来说:“为什么来妄触我儿,令其晚得天下?”

从此,皇妣们不敢来看,全由神尼负责抚养。

那罗延7岁时,神尼告诉他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文帝在寺内一直由神尼教养,至年13岁,方离寺回到父母家。

文帝去后,神尼在寺内沉默寡言,精修道业,凡40余年,从不出门。

迨到周武灭法,神尼才隐住皇家,内著法服,戒行未改。

先是文帝仕周,封隋王,统一天下,战功卓著,受周禅为文帝,改国号为隋。

文帝统一天下后,重兴佛法,已应神尼之言。

文帝登基后,四海一统,天下大定,每于起居,似有所忆,常当群臣之前,追念神尼,口称阿阇梨名,群臣莫解所以。

原来阿阇梨即文帝小时对神尼之称呼。文帝又说:“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中来。小时住寺,至今乐闻钟声。”

由于登位时,神尼早已圆寂,为要报答抚养之恩德,敕令史臣王劭为神尼作传,以为纪念。

世祖孝元皇帝,讳绎,字世诚,小字七符,武帝第七子也。

初,武帝梦眇目僧执香炉,称托生王宫。、

既而帝母在采女次侍,始褰户幔,有风回裾,武帝意感幸之。采女梦月堕怀中,遂孕。

天监七年八月丁巳生帝,举室中非常香,有紫胞之异。武帝奇之,因赐采女姓阮,进为修容。十三年,封湘东王。

太清元年,累迁为镇西将军、都督、荆州刺史。(详见《南史》「梁纪」第八卷第五页)

真如喆(湖南大沩寺禅师)后身(转世)生大富贵处,一生多苦忧,得非宋之钦宗乎?

金兵相逼,徽宗禅(传也)位于太子,始末二年,遂被金兵掳徽,钦二宗去,均向金称臣,死于五国城。

以真如喆之悟处,生于大富贵处,此之富贵也是虚名,一生多受忧苦乃是事实,以大国皇帝被金掳去为金臣,可怜到极点了。(摘录于<印光大师文钞>)

标签: 靖康之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