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浓缩的宋史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6:33

阅读人数: 449

本文主题: 宋朝正史哪套书比较好

看了厚厚的《宋史》,估摸着看完最起码要用掉半年时间,今年开始有些懒了,对于大部头的书籍越来越没有啃下去的勇气,只好望而却步。而还是很想了解大宋的历史,便退而求其次,选了这部相对薄一点的《宋史纪事本末》,断断续续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囫囵吞枣,算是把一套书读了个七七八八。 书是文言繁体竖版的,这也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大坑,看起来果然吃力,不仅要不停地查那些旧文字的读音、含义,因为没有释义,还要不断地揣摩那些句子的意思。一共一千多页的书籍,分为一百零九个章节,就这样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对于内容的理解加了很多牵强的主观臆断,读过之后也是心有惴惴焉,不知有多少内容是完全读错了的。 即使文言文再精炼,把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完全浓缩在这一千多页纸内,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套书也只能总其大要,把编者认为重要的史实记录下来罢了,而那些史实有多少不是事实,也就难以考证了,还是权且相信一下书里的记录吧。看了历史书,尤其是看了这样的正史,便很会产生些兴味索然的意思。似乎除了物质生活的变化,由古至今的人却始终重复着同样的命运,我们如千年前的古人一样,高尚着同样的高尚,阴险着同样的阴险,贪婪着同样的贪婪,嫉妒着同样的嫉妒。一直重复着错了,纠正,矫枉过正,再错,再纠正,再矫枉过正的规律。 像大宋终结了五代的军阀割据,吃足了大唐尾大难掉的教训,立国之初,便罢了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倡文官政治,贬抑武将权柄,自始自终也没有发生过拥兵自重的情况。但弊处却是因此没有了勇猛精进的民风,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一来,便土崩瓦解般迅速败下阵来,只能屈辱地花钱买和平,大宋虽然经济发达,文化灿烂,但在军事上,却始终提不起气来,与立国之初的制度不无关系。文官政治盛行,也带来了极大的弊端,文人有文人天然的劣根性,文人清高,清高就难以合群,清高就太过理想化。文人不清高时,便互相吹捧,互相抱团。文人也软弱,不仅无缚鸡之力,耳根也软,犹犹豫豫很难有个决断。所以宋朝终其三百多年的历史,始终没有摆脱政策上的左左右右,和团团伙伙的争争斗斗,几乎从始至终都是在吵架声中度过的。而看看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看看身边人的那些个嘴脸,历史上的人物,在这些嘴脸上,也都可以找到差不多的影子。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也还是同样的人。现实会成为历史,历史也曾是现实。如今的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终究还是会化为几篇文章,几段文字,冷冰冰的印刷在历史的犄角旮旯,被后人所嘲笑。

浓缩的宋史

非常适合宋朝入门的启发之作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看这本书能真切的理解这句话。游彪老师自己虽然在后记一再谦虚,但我认为只要看过本书的人都会被游彪老师那深入浅出的讲故事能力所折服,要知道正史讲起来要想变得易懂和有趣味非常不容易,特别是本书选取的角度还是讲宋朝一十八帝,讲帝王看似简单,但其实涉及的面非常广,稍微不注意可能就离题万里,而过于局限又会显得小家子气,这种度的把握,在我看来,游彪老师做的堪称完美。

记得曾经网上有过一个调查,如果可以穿越,国人最想穿越过去的朝代就是宋朝。当然,可能大多数人和我一样被有宋一朝不杀士大夫这条蒙蔽了,这里笑一下,先不说这条规矩其实并不靠谱,只是士大夫哪里又是那么容易说当就当的,像文天祥这种20岁状元及第的说句人中之龙真不过分...

跑题了,说回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到最后陆秀夫领着德祐皇帝赵昺崖山跳海,320年的宋朝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巅峰,中华文明的盛极之世,然而做到这一点的,本书看下来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外,其余一十七帝都是政治上的平庸之辈,让人费解之外也有一丝深思。平庸的皇帝带领文化巅峰,秦始皇这种千古一帝却焚书坑儒,不仅仅是时间发展问题,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只是这就不是我能分析出来的了。

本书起名也很讲究,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家国天下四个字可圈可点,要知道有宋一朝是不叫皇帝的,一般叫官家,士大夫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有着其它朝代没有的温情,尽管这个温情也需要加个引号,但有就是有。所以游彪老师在着重讲主角皇帝之余,更是用了不少笔墨说一说周围的配角,当然主角配角也是有引号的,千年以降,主角和配角早已换位。比如说起宋朝大多数人更多的第一反应是那个背刻精忠报国的岳武穆,是那个含泪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悲情英雄,而不是当时皇帝是谁,谁关心啊,总之昏庸就对了,这就是人心。

又跑题了,因为宋朝能说的太多,从我这点上不了台面的文字你就能知道游彪老师有多厉害,并且有多么克制自己,全书紧紧围绕18个皇帝,从出生背景到登记过程,从野心勃勃到荒淫度日,从个人喜好到影响政治经济,所有的一切都紧扣主题。透过疑点重重的后宫看对皇帝本身性格的影响,又从皇帝性格讲明白对朝政的影响,环环相扣,清晰明了。

全书以严谨史实为依据,当然也时不时谈论下民间传说,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从人性自身的角度出发,简洁清晰但又细致入微的还原了宋朝一十八帝的真实人生,以及在命运面前各自按照自身性格所作出的不同抉择,这些选择又为宋朝的发展和没落起到了哪种作用以及埋下了哪些伏笔,游彪老师都像一个经验老到的说书人一样讲的明明白白,只要你开始阅读,就停不下来。本书足可以作为宋朝历史的入门之作,真心推荐。

宋代科举研究的倾心之作

中国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发展到宋,不但在制度上趋于完备,而且在登科人数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唐代,可以说宋代科举在中国科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以至于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以科举社会来阐释宋代社会的特色。台湾大学历史学教授梁庚尧编著的《宋代科举社会》估计来自得名与此。 《宋代科举社会》是根据梁庚尧教授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所讲授“宋代科举社会”课的讲稿修订而成,共分十五讲。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前面两讲)对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考试程序、科目内容以及防弊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科举制度的改革创新,特别是统治者对于科举的重视奠定了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第三讲到第十三讲)详细介绍了印刷术普及、私学兴盛以及社会变革与科举制度的互相推进,不讲门第,不论贫富,只问成绩,通过科举整个社会形成良性的社会流动。这也是宋代称之为科举社会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最后两讲)介绍了科举文化,包括贡院的设置和进士题名碑刻等彰显科举地位的旧物,以及风水谶语,以及求神、祈梦与相命之类的边缘文化。 为了让读者对宋代的科举制度有个清晰的认识,书中引用了正史、私史、笔记、类书、文集等浩如烟海的原始文献,如果对宋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肯定会眼前一亮。在论证的过程中,在借鉴多国研究者成果的基础上多次提出精警的见解,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每一讲之后皆附有参考书目,书中的每一处引用皆有附上原书或日期,为史学研究生树立了典范。 虽然《宋代科举社会》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书中涉及的皇帝有十多个,如果不是史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太有趣。但通读全书后,你就会对宋代赋词之兴盛、以及现今教育的繁荣以及世人对于教育的重视了然于胸。表面上只是宋代科举制度,却让人有着观一朝历史,经一世沧桑的感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