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纳粹高徒:二战历史、推理和悬疑故事之下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更新时间: 2025-09-21 22:33:25

阅读人数: 386

本文主题: 推理小说英文书评

《纳粹高徒》是我阅读的第一部美国惊悚题材大师斯蒂芬·金的作品,该作品收录于《肖申克的救赎》中篇集。全文大约10万字,不算太长,但阅读的过程非常折磨读者,因为整个故事给人的感受是磨人、骇人、瘆人。我相信这篇小说同样地让斯蒂芬·金受到不少折磨,因为斯蒂芬·金在后记中坦言:“《纳粹高徒》写完后,我精疲力尽,停笔了三个月。”即使这个故事本身是用两周时间完成的。

这篇小说能有如此力量,不仅仅因为结合了各种题材和类型小说的写作风格,如二战历史、推理和悬疑,更因为故事本身的内容折射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故事的主要内容,用作者的话来讲,是“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被困在一种相互寄生的关系中”。一个十四岁名为托德的男孩,酷爱侦探小说,有一天他发现离自己不远住着一个化名的纳粹战犯杜山德(登克尔),被人称为“巴汀的血腥魔王”。托德按捺不住对集中营历史的巨大好奇,屡次拜访杜山德。在相处过程中,两人都陷入了对昔日战争阴影的巨大恐惧,但他们都同样地以暴力(猎杀流浪汉和动物)的方法来平复心中的恐惧。最后,杜山德由于在一次猎杀流浪汉时心脏病发,意外地与昔日被关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莫里斯同房,莫里斯很快意识到杜山德的真实身份,杜山德被发现后选择自杀,而托德在事情败露后杀死了可能会泄露秘密的老师,并且自己也尝试自杀,但他难以下手,最终被警方逮捕。

首先,于托德而言,与杜山德的接触过程完全由最初的兴趣转向某种挥之不去的梦魇——因为他太想知道人性的阴暗面,太想知道历史的真实。但正如托德并不了解存在主义,有意忽略这个哲学问题一般,托德自身薄弱的道德观和哲学观使他难以对历史有辩证的判断,最终使他的思想转向极端和暴力。另外,从家庭角度分析,托德的家境优渥,学业良好,大有前途,但他的家庭教育是十分缺位的,这也是导致他产生极端性格的原因之一。托德的父母平日只顾及自己的事情,对托德给予表面的关心,却并不真正关心托德内心的感受。最后,从美国人的集体记忆分析,对没有真正体会过战争的美国人来说,滋生这样既好奇又傲慢的情绪不足为奇。

文中对杜山德生活细节的描写也是相当精彩。托德的来访揭开了杜山德生命中最阴暗的一面,他同样对过往感到深刻的恐惧,并且想要永远隐藏,但他在内心深处永远难以舍弃自己的过往,就像他一直舍不得丢掉托德送给自己的纳粹制服一样。

杜山德一直不叫托德的名字,托德对此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因为托德永远想不到,“托德”在德文中与“死神”同音。

最后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反映的社会问题——流浪汉和种族冲突。显然,托德和杜山德两人都不把流浪汉当作真正的人类来对待,但是,难以否认的是,即使是普通人也会对流浪者表现出厌恶的情绪。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是什么导致了无业游民的出现?又是谁可能会默许杀死流浪汉的正当性?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担忧。

在整个故事的结尾,当所有事件的起承转合都收束在一起之后,给我留下思考的,是文中以色列情报调查员威斯考福的话语,不禁让我的思考回归现实,回归现世。

“或许德国人的所作所为中有一些什么东西,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幻想。或许我们有一部分的恐惧,正是因为其实我们内心深处都知道,在适当——或在错误——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可能也会建造出这样的地方。”

纳粹高徒:二战历史、推理和悬疑故事之下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金都说好的经典本格推理小说

哈特家族十分富有,但全家人却个个性情古怪,一个个不是身体就是心理上有问题。当男主人约克·哈特突然失踪被一艘渔船发现后,这个家族剩下的人就开始了他们的噩梦。

约克·哈特被认为是自我了结生命,可接下来他的家人却是接二连三的被他人所害。短短的时间内,这个家族成员连续出事即便是傻子也知道这不正常,于是侦探受邀哲瑞·雷恩前来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雷恩发现了一个无比可怕的事实,真相似乎是渐渐浮出水面了,但雷恩却似乎并不想将谜底公开了……

上述故事出自于埃勒里·奎因的知名作品《Y的悲剧》。一直以来该书都以其内容丰富、情节紧凑、逻辑严谨而闻名于推理文学领域。美国知名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甚至用,“我不认为有哪部作品的诡计可以和《Y的悲剧》媲美。”这样的话来评价这本书。由此可见该书构思之巧妙,推理写作手法之高超。

在推理创作这方面埃勒里·奎因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而在《Y的悲剧》还展现了对人物角色塑造的能力。

书中所讲述的哈特家族成员用今天的话来说,简直可以称之为人人都有病。她们性格古怪却又各不相同,有跋扈不讲理的,有的胆小懦弱无能的,还有的人看似人畜无害却心机深沉无比……

总之,这一家人似乎就没一个正常的。

在埃勒里·奎因的笔下这个一个个的人物仿佛从纸张中活了过来,书中每一个人都不是白写的,都是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Y的悲剧》是典型的本格推理小说,作者在创作时注重构设谜题和解谜谜题,让读者在阅读书籍时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逻辑推理的乐趣。书中的侦探哲瑞·雷恩所知晓的线索内容其实与正在看书的读者是一样的,读者与角色都可以根据这些来推理出真相究竟是谁。

当谜底最后被揭开的那一刻你或许会发现跟你一路看来所猜想的并不一样,但回过头去再细细阅读书中的细节,发现原来作者早已暗暗的将线索埋在了书中。事情的真相果然是这样。

这便是本格小说的最大魅力,当然也是对推理小说创作者的极大挑战。

埃勒里·奎因与他的作品《Y的悲剧》无疑都是成功的,如果你喜欢推理文学尤其是本格推理文学的话,选择这本书绝对是入坑不会悔的。

阿加莎《尼罗河上的惨案》

很多推理小说喜欢直接使用案件情况(诸如社会新闻播报,XX发现尸体的经过描写、作案过程等)作为开篇,此作则与这些不同,作者花了较多篇幅去铺垫——分别描写了同游艇旅客的故事,他们都是因为什么而踏上了旅程,他们对琳内特又是持什么态度,读者也能通过这些描写来推测谁会是潜在的嫌疑人,ta的动机又会是什么。

起初被陆续登场的人物名字搞得头疼,但读到后面发现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去记名字,跟着作者的文字进入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尽管我现在写评论时仍说不出准确的名字,但大概能知道谁是谁)。

另外,个人感觉读短篇推理小说能够获得一种沉浸式体验——篇幅不长,看书快的可一口气读完,期间不会被其他事物打扰,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在自己能记住所有细节的时候,跟着波洛一起思考、推理,成功找到真凶的可能性也会随着投入而提高,有种很强烈的参与感。

再回到案件本身,其实它一点都不复杂,动机很明显,难点在于作者设计了几个烟雾弹,当船上同时存在几个罪犯,那就不得不令人思考是否与本书中的主要案件有关联,如果有的话,那究竟会是那群人中的谁。

总而言之,这个案件的凶手很符合推理小说/游戏中的某一项不成文规律,至于什么规律就不说了,否则这跟直接告诉所有读者凶手是谁一样哈哈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