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惊人但不感人的《美丽新世界》

更新时间: 2025-09-21 22:33:26

阅读人数: 75

本文主题: 推理小说英文书评

职场白领L面貌姣好、身材火辣,更难得的是脾气温柔、处事大方,她和年轻有为的公司中层领导H已经相处了一段时间,两人郎才女貌,十分般配。出人意料地是,L在甜美的外表下有一颗冒险的心,她总想着去藏区徒步。文质彬彬的H自然对这样的想法嗤之以鼻,L于是约了公司里有过藏区徒步经验的著名愤青男B共同前往,令得暗恋L许久的B激动不已。

L和B在藏区遇到了英俊少年J。J出生在藏区,但其实不是原住民。当年J的母亲和男友来到藏区徒步,不幸遭遇极端天气,男友独自逃出升天,从此杳无音讯。受伤的J母被当地藏民所救,她那时已经怀了男友的孩子,J于是就像一个遗腹子那样在藏区出生长大。单身母亲的生活是艰难的,为了生存不得不委身于那些有点资源的莽夫醉汉,这些都被年幼的J看在眼里,他爱母亲,体谅她的不易,又痛恨母亲娼妓般的行为,有时甚至希望她去死……

L和B不知道也不在乎这些,L在乎的是J的野性、淳朴和帅气,B在乎的是J的商业价值——如此一块“璞玉”必能让沉溺于物质文明的都市人趋之若鹜。于是,两人将J和他的母亲带回了城市,但随后事态完全失控:当年的幸存者男友、J的生父居然就是L公司的领导T,孤儿寡母的出现让负心汉引咎辞职、名誉扫地;L难忍对J的迷恋,宽衣解带向其示好,却被J斥为娼妇,伤心欲绝;B利用J的奇货可居出了段风头,但不久J心中的野性便召唤着他反抗都市社会的纸醉金迷;J逃出了城市,隐居在山里,企图回归自然,但人们哪里会放过他。他们将计就计把J的反抗和遁世拍成电影作为谈资,还有人成群结队地来J的隐居地打卡留念,终于把J逼疯了!

去除颇具讽刺意味的结局,上面这个父辈作孽、后代变疯的故事像不像琼瑶或亦舒写的?

现在让我们把故事的时间设定到公元二十六世纪,让主要人物都在一家批量化生产试管婴儿的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在未来的伦敦,再让我们将藏区替换成新墨西哥的无人区,而具体人物按名字首字母对号入座即可,这样一来我们便得到了《美丽新世界》的故事梗概。之所以绕这么大个圈子,是想要说明这部小说的情感线是苍白的,让人惊叹的是它对一个可能出现的世界的准确预言——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惊人但不感人的小说。这不是批评,而是注释,因为赫胥黎本人很可能就是故意这么设计的。

赫胥黎认为艺术是科学,也是哲学,艺术上的真诚主要是才能问题。而《美丽新世界》之所以惊人,是因为它大致准确地预言了一个未来世界,这个荒诞又现实的寓言体现了作者的才能,具体地说,是他的科学素养和哲学思辨。

科学素养使得小说在技术细节上令人信服,家族的生物学传承、青年时期为今后从医接受的科学训练对描绘书中未来生物技术起到了正向作用,读来让人信以为真。哲学思辨更加功不可没,对现实的深刻洞见和逻辑推理使得预言绝不仅仅是毫无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赫胥黎的朋友之一,伯特兰罗素在《美丽新世界》出版的前一年(1931年)写就了《The Scientific Outlook》,在书中 “生物技术”一章的结尾处,作为哲学家的罗素这样写道:“在未来的世界,人只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生物流程感兴趣,自然界其他的生物流程对人已不再重要。人认为他应该是被制造出来的,自然的生育几近绝迹。于是,人将只重视人为创造的价值,而漠视自然作为造物者的创作。人将有能力改造人类自身,他也将不可避免地使用这种能力,至于他会将人类改造成什么样子,我就不斗胆预言了。”《美丽新世界》“斗胆”续写了这段话,将罗素形而上的思考推演到了逻辑的尽头,把结论具体化,把批判寓言化。民主使得群众具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群众对于幸福的追求在表面上天经地义,实际却为野心家提供了机会,使得他们能借群众之手打破现有的秩序,冲破伦理的篱蕃,甚至颠倒显见的常识,于是权力易手、秩序重构,群众不知不觉地甘于被新的主宰者控制,前途依旧未卜。在整个过程中,“自由”仿佛触手可及,“技术”似乎能助一臂之力。其实,自由只是野心家手里的胡萝卜,技术让野心家的大棒更具威力,如此而已。罗素和赫胥黎都看到了这一点,用各自的话语表述出来;与此同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一个叫希特勒的狂躁份子正将他们的担心一一付诸现实……预言不出几年就已经惊人地应验了。

说《美丽新世界》不感人是因为赫胥黎并不希望感情在小说中太过泛滥,也有可能是他本人也不擅长此道。在赫胥黎眼中,狄更斯是庸俗的,因为后者在写作时让洋溢在心里的感情淹没了头脑,在情绪激动时不再运用自己的理智。他鄙视狄更斯那种被激情蒙住了心窍的感情描写,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有丰富细节事实的感情描写,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柳沙遭受种种苦难后的死亡。但是,推崇归推崇,差距仍然显而易见: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赫胥黎的感情描写读来总觉得干巴巴。我们当然可以说小说中人物的设定本就不具有现代人的感情,但是那个野人约翰呢?他不是应该更让我们感受到正常的现代人的情感吗?可当莱尼娜在他面前宽衣解带表露爱意时,约翰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读起来几乎让人尴尬(记得在《国王的人马》中,沃伦也描写了主人公面对心仪女子宽衣解带地表露爱意时的动作与心理,可资对比),他只能通过引用莎翁的诗句来表达他真实而炽热的感情,这种引用或许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赫胥黎知道自己描写感情并不在行。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方式‘谈论’宇宙谈得较多的艺术作品比那些谈论得比较少的艺术作品要好些。那些必须相等的‘其他条件’就是美的各种形式,根据这些形式,艺术家必须表达他的哲学和科学的真理。”这句话清晰地道出了赫胥黎自己的艺术观,也可以作为《美丽新世界》的一个注脚——一位精英知识分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与哲学真理去表述对宇宙(并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的理解,去预言一个可能的未来世界,而未来的世界很大程度恰好出现在他预言的轨道上,这不是惊人的巧合,而是惊人的能力。为此,我们当然可以接受小说本身并不感人,就像我们接受一座高山虽巍峨却不秀美一样。

文中关于赫胥黎对艺术的观点、对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均摘录自《小耐儿的庸俗》,见《狄更斯评论集》第111页至第11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关于罗素的《The Scientific Outlook》与《美丽新世界》的关系这一点,本文参考了潘光旦先生在1932年《美丽新世界》刚热腾腾上架后写的书评,见《潘光旦英文文集》第729页至第730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惊人但不感人的《美丽新世界》

法制文学刊物,喜欢破案推理的冲!

虽然一直都有给孩子在杂志铺上订阅儿童报刊,但是自己确实都没有看杂志了。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阵子《人民文学》,学习工作忙碌起来之后也断了。偶然接触到《啄木鸟》这个杂志,翻看之下特别有怀旧之感。《啄木鸟》杂志是大型的公安法制文学刊物,权威性不容置疑。刊名由茅盾先生题写。本刊内容涉及到多个版块,包括纪实作品、短篇小说、连载小说、侦探推理小说、散文,以及推理谜题等。这本杂志特别适合对推理探案、法制时事等感兴趣的读者,当然也适合感兴趣的中学生朋友。

第9期的纪实作品《数战,芝罘湾》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小说。其中讲述了一支经济侦察队伍将先进的数字信息技能与传统的办案手段相结合,从而成功侦破了一起经济诈骗案件。《我的特工男友》这一篇的开头特别像森村诚一的《青春的证明》,当然整体的情节是迥异的。第7期里的纪实作品也很精彩。随着工业和科技的进步,环境污染、饮食安全问题甚嚣尘上,食药环队伍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英勇暖男和黑暗小可怜的救赎-侦探篇

我很晚才入BL坑,都是看《撒野》类的纯爱故事,极少涉及不熟悉的领域(嗯,因为种种原因也看灵异悬疑吧,这难以定义的不广泛的口味啊)。所以我看这个故事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杀破狼》和《有匪》,对作者讲故事的能力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但是在感情线上,我从未有过奢望。哈哈哈,没想到这个故事,感情线竟然从头至尾都贯穿始终,而且还有据说千载难逢的有一个“啊”字的床戏,简直受宠若惊。然后看完了,发现对剧情方面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毕竟推理破案的看得太少了,作者怎么写都觉得有趣,完全挑不出毛病。

几个案件看似独立,每个小故事都有一个主题,用的一些知名的经典小说的主角的名字,我边看还边百度,也获得了一些小知识和背景,然后试图看透作者选此名字的背后的玄机,继而猜谁是凶手,结果当然是猜不中啦,哪能被我这样的新手随便看出来。这几个看似无关联的案件,背后竟有一根隐藏的线,全部串联起来,引出了最后的大Boss。最后一个案件的成功侦破,顺利解决了这个终极杀手集团的头目。虽然前面看得非常入迷,反而到了最后,发现大Boss的组织大规模的潜伏,暗杀,决一死战的种种残忍,竟然是因为一个不太能提得上台面的单薄的原因。这么足智多谋又反人性的人竟然会为一个警察学生的牺牲而跟基督山伯爵似的筹谋这么久的复仇。嗯,每个人都有软肋吧。

感情线其实非常简单,做警察的男主骆闻舟,“从小成长在一个非常宽松且开明的环境里,年幼的时候,享受过毫无保留的宠爱和关注,才能在他经历了风霜雨雪、见识过人心险恶,甚至出于职业需要,变得精明又敏锐之后,骨子里依然对整个世界敞开着怀抱。”他的人设非常伟岸正,幽默,养猫,会做饭,典型的男主设定。第二个男主费渡是腰缠万贯的富二代,花花公子,霸道总裁,因为童年被变态的父亲虐待,目睹母亲的自杀而隐藏真正的性情,特立独行,游戏人间,用自己的方式和父亲建立的“凶手组织”对抗。他的性格其实比较难以描述,像变色龙,捉摸不透,聪明的隐藏自己的黑暗面。有时候太用力了,矫情的不太接地气。不过两位的相处还是非常甜的,一个乱撩,一个真的投入,到两位都认真了,一步步走得还是非常稳的。

“骆闻舟迫不及待地想听费渡说,那天那辆致命的冷链车爆炸时,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又为什么要扑上来。他迫不及待地想扒开费渡迷宫一样的胸口,看看自己的进度条,看看自己究竟走到了那一步。迫不及待地想从那个人嘴里听几句真心话,把一切从实招来。但这是不对的,骆闻舟心里明白。对付坏人,需要机智、勇气和力量,对付费渡,则需要巨额的毅力和耐心。”

其实两位的个性都招人爱,都把对方放在自己的生命之前。是棋逢对手,也是惺惺相惜。费渡最终被救赎,从黑暗里循着光走出来。虽然他的人设有些玛丽苏,但是整体上看,他的缺陷和矛盾还是靠自己的努力解决的,骆闻舟只是那个拉了他一把的人。好在他招惹的是阳光勇猛的“中国骆队长”,否则别人也估计没这个能力和运气能走得过“费渡这条钢丝”。两位的互动既甜又暖,是整个有些紧凑和灰暗故事里一处暖阳。看得人享受又舒服。我从不深究网络小说里试图表达的“深意”,对社会现状之类的反思或者延伸。就是为了读个开心放松,谢谢作者的敏锐和好文笔带给我这样一个好故事。虽然不是我最爱的题材,但是我认真读完了,还比较开心。足以感恩。鞠躬.

标签: 美丽新世界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