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19年间谋杀小叙》。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推理小说,他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复杂的交织着人性的黑暗和光亮的故事,黑暗如文秀娟,如马德,光亮如柳絮,如郭慨。文秀娟狡黠,精明,自私,无情,马德也是一样。柳絮坚忍,深情,正直,善良,郭慨如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是因为开放性的结局,没有找到真正的凶手,而是因为文秀娟的过去。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想要杀了母亲,又是因为什么,让一个年轻的女孩变得不择手段?这些内容作者没有说明,起初我觉得这是缺失,而后来,我想,这就是人性。
如果你知道我的过去,你就会了解为什么我是现在的我。
可是现代人的交往,哪有时间和耐心去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呢,人们总是向前看,像前看,向前看。
沉浸于过去的人无疑是最痛苦的。
柳絮是这样,文秀娟也是这样,费志刚,文秀琳,马德,这书中的每个人都是在过去的世界里,难以自拔。正是因为过去带来的自卑感,让文秀娟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走到死,走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除了柳絮,是在文秀娟死后终于认识到文秀娟的真正面目,站到了所有同学的对面。
人,真的要和过去告别,才能一步步向前走。
每个人都在向前走,都在和过去挥手告别。

小侦探养成记
当年风靡一时的《名侦探柯南》让儿时的我看得如痴如醉;今时今日的我居然又跟着女儿沦陷于又一部西方版的儿童侦探小说集《哈迪男孩》追剧中。虽然岁月不饶人,但是我对这类高品质的侦探类小说那份情有独钟的喜爱之情依旧不改。
手头的这部小说确切而言是一个儿童侦探类小说。全套系列读物共计五本分册。分别是《神秘的宝塔》, 《悬崖上的房子》,《老磨坊的秘密》,《失踪的小伙伴》,《寻找隐藏的黄金》这五本书册。全套读物以哈迪男孩们为主人公,以围绕着他们如何有勇有谋地参与推理悬疑,侦破案件为线索,逐一揭开案件真相查获真凶,更是宣扬着现代男孩们理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尽管这套系列小说的定位是儿童侦探类作品,但是我自己也和孩子一样如痴如醉地沉迷其中。究其原因,我觉得不外乎是书中各个独立故事自成一体中亦是剧情跌宕起伏,正邪分明,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正能量。也正是因为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生动饱满,每个故事内容上的别致新颖,情节创作中富含推理逻辑,所以读者看小说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和哈迪男孩们一起查疑断案过程。
尤其是作为西方引进的作品,所以我们在读故事的同时也了解感受到了别样的西方青少年们成长模式。相较于我们传统的教养,故事中哈迪男孩们无疑让我们认识走入了美国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哈迪父母的放手让这群男孩子们更是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着独立勇敢,果断坚强等诸多的优质品质。我们的小侦探哈迪男孩们就此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挑战中磨炼了意志,提升了胆识,形成着逻辑推理能力。每当他们遇到危机时,他们不会退缩,而会去寻求破解之法;每当他们发现问题时,他们不会避而不见,而会去进一步挑战推敲。成功永远是属于有勇有谋的勇者。无疑,哈迪男孩为我们竖立了光辉的榜样。类似于他们就在《神秘的宝塔》故事中诠释了如何突破重重苦难而获得了奖金。而类似于在《失踪的小伙伴》分册中哈迪兄弟更是将父亲救出了走私犯之手。
事实上,每个故事中其实都是处处埋藏玄机,既提供了线索,又设置了谜题。这样的故事编排无疑可以让书外的读者一边感受到哈迪兄弟们破案时充满着的挑战性,一边也感同身受地参与到这一个个的破获案件过程中。提高参与度的同时,也是极其真切地产生着阅读的共鸣。
针对于这是一套儿童类的小说,我们还可以于书中的正文中看到不少黑白的插画。配合着小说文字内容的讲述,这些插图更是让整个故事的剧情更加地真实生动。增添了整部作品的可看性,更进一步深入地将故事真切地展现于小读者们的面前。
翻看《哈迪男孩》侦探小说系列中,我觉得我和孩子结识到了一群充满着智慧的西方小侦探们。而整个系列小说的阅读中,我觉得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叹这群英雄的小侦探,赞叹折服于他们的智勇双全,更是潜移默化地得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感悟着这世间的正义之力。
真心期待着更多哈迪男孩系列侦探小说的推出。想来是孩子们非常不错的精神食粮。
在冰封的罪恶中寻找温度康奈利《黑冰》
### 在冰封的罪恶中寻找温度——评迈克尔·康奈利《黑冰》
#### 一、**孤独者的双重困境**
哈里·博斯在《黑冰》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脆弱性。作为洛杉矶警局的"独狼",他习惯用调查尸体来逃避内心的寒冬,却在调查缉毒警卡尔·穆尔自杀案时,意外撞碎了自己的心理防线。当博斯触碰穆尔尸体冰冷的指尖时,他不仅是在履行警察职责,更是在与另一个孤独灵魂对话——两个同样被童年创伤撕裂的男人,一个用毒品麻痹自我,一个用案件填满空虚。康奈利在此刻撕开硬汉外壳:博斯对遗孀西尔维亚的"一见钟情",实则是两个破碎灵魂在黑暗中的相互取暖。这种情感逻辑的颠覆,让黑色电影中常见的"硬汉救赎"叙事焕发出新意。
#### 二、**冰锥结构的叙事美学**
小说标题"黑冰"既是核心隐喻,也是叙事结构的具象化。康奈利将案件拆解为三重冰层:表层是穆尔的"完美自杀",中层是美墨边境的毒品网络,底层则是博斯与生父的破碎关系。当调查深入墨西哥边境小镇,冰层下的暗流逐渐显形——穆尔生前经手的"黑冰"毒品(纯度极高的海洛因),恰似人性异化的象征:纯净外表下包裹着致命毒性。这种嵌套式结构在2007年新星出版社的中文版中得到强化,王金凯译本用"沥青上的黑冰"意象,将物理环境与心理状态完美融合。
#### 三、**警探伦理的灰色地带**
康奈利在本作中大胆探讨执法者的道德困境。当博斯发现警局高层涉嫌毒品交易时,他选择绕过体制独自追查,这种"法外正义"的设定充满危险张力。小说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是博斯在边境沙漠中与毒枭的枪战:月光下的硝烟与博斯口袋里西尔维亚的照片形成残酷对照,揭示出英雄主义背后的残酷真相——正义的执行者往往最先践踏规则。这种对体制的解构,比东野圭吾《白夜行》中的"恶的共生"更具现实批判性。
#### 四、**童年创伤的镜像叙事**
与《黑色回声》的战争创伤不同,《黑冰》将笔化作手术刀,剖析代际创伤的遗传密码。穆尔被富商父亲遗弃的经历,与博斯在孤儿院长大的背景形成镜像。当博斯在穆尔遗物中发现泛黄的童年素描时,两个男人的命运齿轮开始咬合:一个用毒品构建虚幻天堂,一个用案件构筑现实牢笼。这种创伤的传递性,在墨西哥亡灵节场景中达到高潮——万寿菊铺就的"死亡之路"上,博斯终于理解"有些人生来就在深渊边缘行走"。
#### 五、**新黑色文学的突破尝试**
相较于传统侦探小说,《黑冰》在类型框架内进行文学性突围。康奈利用诗化语言重构罪案现场:将尸体僵直的手指比作"指向天堂的冰棱",把边境毒枭的枪战描写成"金属与火焰的探戈"。这种美学追求在2010年百度百科的版本中得以保留,但部分读者指出中文译本存在节奏滞涩问题,尤其在墨西哥雨林追捕章节,本该凌厉的叙事被生硬翻译稀释。值得称道的是,小说结尾的"冰棺对话"——博斯与垂死的毒枭在零下15度的冷藏车中对峙,堪称当代犯罪文学最震撼的场景之一。
#### 结语:永不融化的暗礁
当故事落幕,博斯站在美墨边境的铁丝网前,手中西尔维亚的信笺被寒风吹散。那些飘向黑暗的纸片,如同康奈利留给读者的思考:在制度性腐败与人性异化的双重冰封下,正义是否只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徒劳?《黑冰》的价值不仅在于精妙的诡计(如穆尔伪造自杀现场的机械诡计),更在于它撕开了"正义必胜"的童话面纱,展现警探在道德冰原上的孤独跋涉。这部诞生于2000年初的作品,预言了后来《绝命毒师》中老白式的悲剧——当普通人被系统推向绝境,善与恶的界限终将模糊成冰面上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