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先生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全国老百姓竖着大拇指说“广州有座钟南山!”,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是无数人心中的支柱。
《人民日报》官微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山非一人之功,家才是院士的支柱。钟南山曾说:
实际上,钟家三代,父亲钟世藩、钟南山、儿子钟惟德,每个名字都在医学界闪闪发光,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好家风是最贵的不动资产。家风好的父母,胜过万千名校。 追溯到中国古代,我们耳熟能详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一代代智者仁者大家。
关于家风,作家马伯庸曾这样一段话,是我看过的最形象完整的诠释,他说:
最近,刚好在读《三苏家风》,这本书写的正是我们耳熟能详、人人喜爱的大文豪苏东坡的成长环境和家风家教。
宋代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归潜志》“昔东坡生,一夕眉山草木尽死。”苏东坡出生于人杰地灵的眉山,这种夸张的说法,恰好是包含苏轼在内的三苏的灵气和才华。
1.苏东坡的才华,源自家乡眉山的人杰地灵、诗书风气。
李白年轻时曾在眉山象耳山道观挑灯苦读,这件事一直激励着眉山子孙后代奋发读书,眉山这一片沃土,老百姓代代耕读,自有一股诗书气。
眉山当时是雕版印刷在全国三大中心之一,因此家家户户都有藏书,著名的孙氏书楼,屹立在这里三百多年,有唐宋皇帝题匾,蜀人仰慕皆以读书为荣。
1057年,苏轼、苏辙与十三位眉山学子,同时中了进士,仁宗皇帝惊呼“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两宋三百余年,眉山县出进士九百零九人,眉山因此成为天下皆知的进士之乡。
在苏东坡去世七十余年,陆游骑驴过成都专程访问苏轼故里,于眉山大街小巷,看见“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夜燃灯,诵声朗朗相闻。”因此留下著名诗作“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无江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苏东坡的豁达和豪迈性情,则追溯至他的曾祖父苏杲、祖父苏序、父亲苏洵,以及母亲程夫人。
曾祖父苏杲乐善好施、可谓智者高人
曾祖父苏杲开苏家风气,轻财好施,做好事不留名,欧阳修说,“苏家先辈,邻里称仁。”
苏杲临终前,夫人宋氏劝他托付独子苏序给亲友照顾,苏杲却说, “儿子要是个好人,非亲非故也会帮助,若不好,至亲也会抛弃。何必托付,教他向好便是。”
苏杲的这段话,颇有点“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意味。自古贵人多是吸引而来,而求不得,可见苏杲是一位通透的高人智者。
爷爷苏序刚正不阿、性情豪迈洒脱
敢冲进县太爷官厅与他讲理。若干年后,苏东坡写万言书,直言批评王安石变法,这份耿直从爷爷这儿开始传承。
常常一边背负青天手拿书卷,在大街边走边看,看得尽兴站在大街上哈哈大笑。
爷爷苏序当时还干了件大事,在眉山闹天干,人心惶惶的时候,主动开仓散粮,救济百姓。这与若干年后,苏轼为百姓请愿,遭御史台“乌台诗案”陷害入狱遥相呼应,苏轼后来被贬多处,处处为百姓谋福利,深得民心。
苏序是个佛系的人,活得洒脱本真,家庭氛围很宽松,小时候的苏轼也是骑牛读书、满街疯玩,童年释放天性,过得好不惬意。这奠定苏轼天生洒脱豪迈、乐观豁达的性格根基。
苏序还是个富贵贫贱都能安之若素的人,虽名门望族,却能吃粗茶淡饭、穿补丁衣服、草鞋。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刚到黄州,破屋破窗,苏轼作诗“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美翻了。后被贬到蛮荒之地儋州,生活极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依然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有一次,爷爷在地上席地而坐看书,苏轼见状不解,爷爷回答说“乞丐坐得,爷爷也做得,皇帝老儿敬我,我也照坐不误。”后来,苏东坡有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等,苏东坡实际也是这样大雅大俗之人,无论走到那里,交友甚广,田夫野老,来者不拒。
父亲苏洵曾到处游历,二十七岁幡然醒悟,后十几年三次进京赶考,三次榜上无名,苏家过了一段苦日子,苦到没吃没穿,经常半饿半饱,程夫人从不回娘家要银子,尽管娘家是眉山首富。而是自己开店做生意挣钱,不怕商人地位低。
苏家后院发现宝藏,程夫人命人把它重新埋回去,不取不义之财,后来苏轼无论做多大官儿,都能守住初心。
母亲程夫人被成为古代三大贤母之一,与孟母、岳母齐名,且流传事迹甚多。
父亲苏洵更是见多识广、深谋远虑
他读《战国策》,思维活跃、目光长远、智慧过人。他十余年几次远游访世外高人。生平交友广阔,经朋友通过不同渠道,将他的文章呈给金陵奇人张方平,遂获得赞扬并派人来请。这时候苏洵迟迟不出山,到第五十天,方带苏轼苏辙同去。
这一次,张方平写信给翰林学士欧阳修,三苏正式被向朝廷推荐,苏轼苏辙被免乡试,直接考举人和进士,开启了苏轼的仕途生涯。
后来,苏轼的一生波澜壮阔,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一再被贬,都始终保持着豁达不屈、潇洒超然的心态。
尽管命途多舛,苏东坡先生仍能活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他一生书法、文学、美食、建筑等成就非凡,成就千古功名,为后世敬仰和热爱,这离不开苏家传承的家风。
苏家的家风、学风是一股清流长风,吹向千家万户。成为历代的榜样,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藏。

李立峰专栏|四川行③:三苏祠的树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城西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从古至今,这里就是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三苏、致敬文学的圣地,我早已心向往之。此次四川行,很大意义上就是奔着三苏而来,只为沾沾深厚的文气,去一去身上的俗气。 自南门入三苏祠,顿时会被这里的树所震撼。苏轼曾在这个园内生活26年,除了千年黄葛、兄弟银杏,还留下了苏宅丹荔、黄荆古树等诸多关于树的故事。 第一棵是千年黄葛,被称为眉州第一树。去的时候,正值黄葛树换装,树叶已尽,只剩虬枝。这些肆意生长的枝条,弯曲,狂野,仿佛定格了风的方向,浇筑了雨的痕迹,再现梦的场景,看上去很有力量,很有野性,也很有意境。 我们的一生,看到千年古树的机会很少。人站在树下,唯有仰望和赞叹。想当年,苏轼也曾站在此树下,仰望天空,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和生命的力量。倍感荣幸,这棵陪伴过三苏的树,也曾被我打望。 大门正对着的是两棵兄弟银杏,据说一棵代表着苏轼,另一棵代表着苏辙。前者,枝繁叶茂,绿意葱葱。后者,则为雷电所伤,只留下半截树干。但是树干周围,已经长出了十几株新苗。新绿的叶子在阳光下精神抖擞。 行走在三苏祠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池一桥,都有故事,都戴着文学的光环,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每个到三苏祠的来客,都和我怀有同一个疑问:缘何一门出了三大家?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答案是家风家教。 三苏父子,文贤一家,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这是源于苏家一直传承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园子里的一棵千年黄荆树,就是这一家风的见证。这棵黄荆树相传为苏洵手栽,细细的黄荆条就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一点,苏轼兄弟应该是深有体会。 苏家与树的渊源,远不止如此。熙宁元年,苏洵去世,33岁的苏轼回到故乡,守父丧。在离开故乡前,他在园子里种下了一棵荔枝树。与好友约定,树长成即归眉山。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到眉山。22年后,苏东坡为此写诗道:“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几百年后,这棵荔枝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管理方将这棵荔枝树做成了标本,记录这段佳话。如今,这棵树也成了镇园之宝。 在我看来,苏东坡就像是一棵树。正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皇帝的秘书,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工程师,佛教徒,政治家,酒仙,厚道的法官,月夜的徘徊者,诗人……他的人生长出了许多的枝丫,每一个枝丫上面都结满了果实。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如此丰富!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从苏东坡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就是,不管人生的境遇如何,都要像苏东坡一样,永远做乐天派,在大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在传统文化中耕耘精神园地,像一棵大树一样开枝散叶、呼风唤雨、顶天立地,通过文学的果实源源不断地回馈芸芸众生。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当站在眉山三苏祠里,我愈发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我分明看见一棵树,从我的头顶升起,在阳光的照拂下,直刺云霄,生机勃勃。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城西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从古至今,这里就是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三苏、致敬文学的圣地,我早已心向往之。此次四川行,很大意义上就是奔着三苏而来,只为沾沾深厚的文气,去一去身上的俗气。
自南门入三苏祠,顿时会被这里的树所震撼。苏轼曾在这个园内生活26年,除了千年黄葛、兄弟银杏,还留下了苏宅丹荔、黄荆古树等诸多关于树的故事。
第一棵是千年黄葛,被称为眉州第一树。去的时候,正值黄葛树换装,树叶已尽,只剩虬枝。这些肆意生长的枝条,弯曲,狂野,仿佛定格了风的方向,浇筑了雨的痕迹,再现梦的场景,看上去很有力量,很有野性,也很有意境。
我们的一生,看到千年古树的机会很少。人站在树下,唯有仰望和赞叹。想当年,苏轼也曾站在此树下,仰望天空,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和生命的力量。倍感荣幸,这棵陪伴过三苏的树,也曾被我打望。
大门正对着的是两棵兄弟银杏,据说一棵代表着苏轼,另一棵代表着苏辙。前者,枝繁叶茂,绿意葱葱。后者,则为雷电所伤,只留下半截树干。但是树干周围,已经长出了十几株新苗。新绿的叶子在阳光下精神抖擞。
行走在三苏祠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池一桥,都有故事,都戴着文学的光环,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每个到三苏祠的来客,都和我怀有同一个疑问:缘何一门出了三大家?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答案是家风家教。
三苏父子,文贤一家,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这是源于苏家一直传承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园子里的一棵千年黄荆树,就是这一家风的见证。这棵黄荆树相传为苏洵手栽,细细的黄荆条就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一点,苏轼兄弟应该是深有体会。
苏家与树的渊源,远不止如此。熙宁元年,苏洵去世,33岁的苏轼回到故乡,守父丧。在离开故乡前,他在园子里种下了一棵荔枝树。与好友约定,树长成即归眉山。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到眉山。22年后,苏东坡为此写诗道:“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几百年后,这棵荔枝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管理方将这棵荔枝树做成了标本,记录这段佳话。如今,这棵树也成了镇园之宝。
在我看来,苏东坡就像是一棵树。正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皇帝的秘书,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工程师,佛教徒,政治家,酒仙,厚道的法官,月夜的徘徊者,诗人……他的人生长出了许多的枝丫,每一个枝丫上面都结满了果实。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如此丰富!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从苏东坡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就是,不管人生的境遇如何,都要像苏东坡一样,永远做乐天派,在大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在传统文化中耕耘精神园地,像一棵大树一样开枝散叶、呼风唤雨、顶天立地,通过文学的果实源源不断地回馈芸芸众生。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当站在眉山三苏祠里,我愈发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我分明看见一棵树,从我的头顶升起,在阳光的照拂下,直刺云霄,生机勃勃。
四川眉山公布重大考古发现:确认苏东坡家族墓地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关于三苏父子在四川留下的遗迹,最负盛名的当属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但苏东坡的家族墓地在何处,鲜为人知。
而在眉山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村里的“苏坟园”称呼沿袭已久,是村民们口中代代相传的东坡家族墓。
11月1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眉山市文物局共同披露的眉山重大考古发现确认,“苏坟园”中的大苏坟园为苏轼孙子苏符墓葬,小苏坟园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的墓葬。这一完整墓园结构被揭露,在四川地区是极为少见的。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苏坟园”之前已被列入了眉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通过考古发掘让苏东坡家族墓地被官方确认,对于深入挖掘三苏文化、传承三苏文脉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大小苏坟园是苏轼孙子和曾孙墓葬
“苏坟园”是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的一个小地名,据当地村民口中代代相传,这里是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家族墓园。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2018年12月24日至2019年4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考古队,对小苏坟园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对周边进行了全面调查。
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小苏坟园茔园建设规模较大,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包括围墙、墓上建筑、环墉、墓室、墓前建筑、台阶、道路等部分,其余建筑被破坏,具体不详。整个茔园建筑在坡上分布,错落有致,顶部到底部高差为8.5米;平面布局呈中轴线对称分布,主要建筑设施位于中轴线上。
根据墓砖铭文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苏坟园”的大苏坟园为苏轼孙子苏符墓葬,小苏坟园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的墓葬。
早在2017年12月,在修文镇十字卡村,红星新闻记者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在写有“东坡故园”管理办公室内的一个房间内,见到数十块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左右的青砖。
这些砖头沾满黄土,印刻有“有宋大宗伯苏公墓”“司农少卿苏公之墓”“白鹤翁墓”“东坡曾孙白鹤翁嗣”“东坡元孙”等字样。砖的旁边,摆有简单的说明:苏符墓砖、苏山墓砖等。
当时,屋内的一块残缺石碑上,还镌刻着“据墓砖所载系东坡曾孙考”“光绪拾年岁次甲”等字样。另一间房内,从一副挂在墙上的墓碑拓印可以看出,该墓碑正中刻“宋礼部尚书苏公符白鹤翁墓”,落款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刘崇德等立。
十字卡村相关负责人当时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仅苏符的墓砖,在十字卡村就发现有2000多块,这在全国苏氏遗迹中属于实物最多体量最大的。
此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网也发布了眉山苏坟园宋墓的考古发现。信息显示,1974年,苏符墓及周边另一座墓葬被破坏。目前,苏符墓残墓上已经被现代建筑覆盖。综合此次官方披露的内容,另一墓葬便是小苏坟园,即苏轼曾孙苏山的墓葬。
相关人士表示,虽然墓室已被破坏过,但这一完整的墓园结构被揭露,在四川地区是极为少见的,宏大的墓园结构对于研究宋代品官的丧葬制度有重要意义。
此外,墓葬主人的确认,不但是三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深入挖掘三苏文化、传承三苏文脉也有重要意义。
▲苏氏祖陵牌坊后,就是村民口中的苏东坡家族墓地
实际上,在修文镇十字卡村,“苏坟园”的称呼,在当地村民口中沿袭已久。
2017年12月,红星新闻记者在十字卡村采访时,当时的“苏坟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十字卡村是大唐宰相苏味道的眉州后人祖居之地,其族人死后很多也安葬于此,因此被称为“苏坟园”。村民口中的苏东坡家族墓,包括苏东坡爷爷苏序、姐姐苏八娘、孙儿苏符等人之墓。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墓地曾被严重破坏,当时已修缮苏味道、苏序、苏符、苏八娘等5座陵墓。
这名工作人员还介绍,苏符是苏轼兄弟众多子孙中官品最显赫的一个(礼部尚书,正二品)。据史料记载,苏符晚年致仕,返回蜀地后再未出去过。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苏符逝世,朝廷追授“眉山开国伯”。
“苏坟园”本就是眉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当时文物部门尚未对此进行考古发掘,村民们口口相传尚未完全得到证实。
彼时,眉山东坡区文物部门也表示,需结合史料记载,能确定此地为东坡家族墓地。但此地是否有苏东坡家族中其他人的墓地,只有抢救性发掘才能让更多历史信息浮现出来,得到更准确的定论。这不但有助于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更有利于对苏坟园进行科学保护和修缮,有助于当地的开发利用。
如今,考古发掘让苏东坡家族墓地在此这一传说多年的消息被官方确认,让当地人欣喜不已。
11月19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十字卡村了解到,如今,在抢救性发掘后,发掘现场被保护着,不仅安装有监控,也有人会经常巡逻保护。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姚永忠 部分图据眉山文物部门
相关资讯
李立峰专栏|四川行③:三苏祠的树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城西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从古至今,这里就是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三苏、致敬文学的圣地,我早已心向往之。此次四川行,很大意义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