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以修道悟道为主的小说

更新时间: 2025-07-15 05:10:16

站內所有关于以修道悟道为主的小说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以修道悟道为主的小说有关的所有知识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周至丹阳观比老子悟道的楼观台还早一千多年

终南山神仙不可胜数,老子、尹喜、姜子牙、八仙、还有著名的全真七子等神仙皆周游常驻于此。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境内有多处与道教相关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在道教数千年的传承中有很多颇有修为,并为百姓广为传颂。

丹阳观位于周至西南竹峪镇丹阳村,距周至县城20多公里,从S107环山线到丹阳观仅3公里。据记载,很久以前,这里庙宇错落,翠屏叠嶂,曲径通幽,且东接经台,西临太白,南临云烟万状的秦岭,北眺横若素练的渭水,中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是山水俱佳的道教仙境福地。

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全真教马丹阳扩建庙宇复名丹阳观。其历史悠久,道文化源远流长,与老子当年登高观星而悟道的楼观台相比,也早有一千多年了。使之有了“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的说法。 自丹阳观建观以来,丹阳观一直是道家圣地和避暑胜地。至清朝康熙年间时,丹阳观规模达到了顶点,占地方圆五百亩,道士千余人。康熙玄晔亲自题写丹阳观三字,至今悬于丹阳观玉皇阁。

历史上,丹阳观屡经兴废,多次易名。元碑记载,丹阳观始建年代,远不可考。“丹阳观先师传”序载,商纣时期,西伯侯姬昌于姬谷屯兵时,入两河谷堪察地形,曾在这里朝圣,因神庙建在土石洞内,故名洞清庵。据记载,隋末江苏丹阳人许浑,曾在丹阳观的南溪一带建造别墅,与其兄隐居,后来他出资扩建洞清庵,将该庵命名为“丹阳观”,一直沿续到五代末。宋代以来,观中道人又将丹阳观改名为“洞清庵”。

...

悟道后的生活:修道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开悟

修道的人,常常希望自己能开悟。开悟,是什么样的境界? 其实我们平常人也常常开悟,比方说:“啊!我明白了!”“我懂了!”“噢!原来如此!"这也是一种悟道。不过这个悟道,是从分别心上了解的,而不是真的悟道。悟道是一种真正的、很自然的了解。那么,悟道后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

第一,精神重于物质--我们没有悟道之前,在物质上有种种贪求、种种的计较;等到悟道以后,在物质上不会贪心执著,在精神上会不断地升华,不断地扩展。

第二,智慧重于感情--没有悟道之前,可以说生活里面都是以感情为主:我爱的人、我爱的东西、我各种的所爱……等。到觉悟以后,就不会以感情蒙蔽自己,而用智慧来观照,用智慧去体会。

第三,大众重于个人-没有悟道的时候,都以为:我最重要,别人怎么样都没有我重要。利益是我的,好处是我的;别人有没有,别人的死活我都不管。等到悟道了以后,就会觉得生命原来是一体的,大众甚至比自己还重要。

第四,布施重于接受-悟道之前,什么东西都贪求,什么东西都要有,至于别人有没有,则不关我的事。悟道以后,不再想自己要拥有,自己要贪取,自己要执著,他反而想到:分一点欢喜给你,分一点所得给你,让你也能获得利益,所以悟道以后是布施重于接受。

...

修行人悟道以后,该怎样回归平常生活

诗曰: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

修行人因为感到尘世浮躁,虚华不实,所以遍访名山,寻师访道。当他寻访到明师以后,就会随师入山,苦修大道。

修行人寻访到的明师可能并不是出家人,很可能就是社会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普通只是就他的身份和外表而言。他的内在修养却已经达到了悟道见性的境界。这样的人虽然外表平平常常,但却是真正的修行明师。

修行人随师入山,所入的山并不是现实中的深山老林,古庙道观。而是自己心中的智慧之山,灵明之山。修行人在明师的指导下,忘情绝念,清静内心,损之又损,心不住相。通过在红尘俗事上的反复磨练,精心淘洗,才能放下妄想,打开本来,自见本性。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修道入门,悟道见性。

然而,悟道见性只是修道刚刚入门而已。入门之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并不是开悟之后,就从此万事大吉了。

修行人开悟见性,自见本来面目,就是打下了修行的根基。古人说,得其一,万事毕。又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达到开悟的境界,就标志着修行人在修行这条路上已经获得了自性的慧光指引,不需要再跟随师父住山修行了。他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的体悟大道,积累功行,以求达到更高的修为境界。所以,当修行人见性悟道以后,师父就会让他下山,到社会中过正常人的普通生活。这就是所谓的“艺成下山”。

...

悟道首先需要修道

我们可读的哲学宗教的书籍非常多,不同哲学派别、不同宗教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同一宗教内部又有不同的分支及其观点,而同一分支又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变化以及对同一内容的不同阐述角度,这就形成了相互间或相似、或对立、或延伸、或补充的各种关系。

面对这种情况,真正热爱真理的表现应该是胸襟广阔、海纳百川,因为不同的土壤上开放出不同种类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是一种风景。没有领略全貌的视野,就会囿于局部,只能陷入纷争之见。

这种广阔的胸襟,会有另外一种更加重要的表现,就是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发现了自己的局限,这种局限包括两种:一是作为具有特殊性的个体,既有着属于个体的优异的一面,又有相应的缺憾;二是作为普遍的、共通的人类之一员,有着属于这个类的优异和缺憾。这种发现,会让人明确一个事情:需要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来深入真理。没有这种改变,自己的认识就只能在原先的体系内进行丰富和补充。

这个道理,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古往今来的圣贤能够有震古烁今的真理认知,这种令常人仰望的智慧,也必然伴随着圣贤与常人的精神境界的不同,也就是人与人的差异和不同;二是宗教中有更加直接的体现,人的高度维系其认识真理的程度,这也就有了宗教的修道历程。

...
相关标签:
以军称空袭伊朗多处导弹设施 以军称要与伊朗打持久战 以军空袭黎巴嫩南部地区 以前仙侠对比现在仙侠 以前仙侠真的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