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家心流

更新时间: 2025-08-23 12:32:51

站內所有关于道家心流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道家心流有关的所有知识

构建内心的秩序应对无序的世界

序言作者郑也夫有一段话总结的很妙:“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本书分为4个部分,分别回答了关于心流的四个问题: 一、心流,快乐的源泉(什么是心流?)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如何从意识的角度理解心流?)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心流有什么特点?) 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怎么去达到心流?)

一、心流,快乐的源泉(什么是心流?) 首先作者解释了人为什么不快乐。外界环境是失序的,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本身是无序和混沌的,而且整体处于熵增状态,正如佛家讲的无常,七苦中的生老病死。内心环境也是容易失序的,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生总在设定和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像鼻子前面绑着胡萝卜的驴,只顾着埋头拉磨,无法享受当下,从而失去了内心的秩序,那么就感受不到幸福。正如佛家讲七苦中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

齐物论》道家思想“无我”的三种境界,比“心流”更高级

《庄子·齐物论》道家思想“无我”的三种境界,比“心流”更高级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今天我们分享《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齐物”呢?齐物的意思就是万物齐一,万物平等的意思,更本质的是指万物所遵循的法则是一样的,也就是道,庄子在后面说:“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万物虽然形式各异,变换万千,但本质和规律是一致的,这和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有类似的意义上,在大自然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善恶美丑之分。既然万物齐一,那么庄子认为,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和万物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庄子说: “形 ”,这句话在很多地方被引用和解读过,这里有一个简短的故事。

有一天,南郭子綦,这是庄子杜撰的人物,他靠着椅子坐着,抬头向天、缓缓吐气,神情淡漠,就好像在神游一样。南郭子綦的徒弟颜成子游就问老师:“你这是怎么回事呀?,形体不动就像槁木一样,心神合一就像死灰一样,你今天跟之前有点不太一样呀”, 南郭子綦说:“你问的正好,今天我做到了忘记自己,你知道吗?有人听说过人籁,却不曾听说过地籁;即便听说过地籁,也没有听说过天籁吧!”,这里“籁”表示萧,是一种中空的乐器,人籁就表示一种人演奏的声音,而天籁则表示为大自然所发出的声音,意思是说,一般人能听到人吹萧的声音,而达到忘我境界的人,可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听到天籁之声。所以庄子形容这种状态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一种道家思想“无为”的状态。

...

评《心流》

人至中年,生命的旅程已经过半,闲暇的时候总是不免思索这个问题,自己生活在这个时间上的意义所在何处。你看那小鸟在觅食的闲暇时光还可以懒洋洋的晒晒太阳,整理一下羽毛,而作为高等智慧生物的我,为何总是不免陷入人生意义的思考。 应该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在我即将跟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可以不留遗憾,安安静静的走。今年春节受疫情所困再次在北京过年,闲下来的时候就发货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否有这样的困惑,他们有时如何破解的。首先说结论,N多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找到了破解之道。     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当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而且恰好在某个时候我们的大脑也调整的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很快且高质量的完成某件事情。因此当我们总是希望这种状态可以尽快到来,但是有发现这个状态的出现不受自己控制。那又是谁在控制这种状态切换呢?于是我想是不是在自己的皮囊之下还有一个意识体在操控着这一切。也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我意识体。因此哲学家笛卡尔才写出了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是不是觉得我有点太唯心主义了?别着急我们接着探讨,人活着的意义其实是哲学这个学科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古代的先贤都在一直在谈谈这个问题,无论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亦或是传入中国后被吸收改造的佛家思想。在明朝中期,中国的哲学思想得到了一次大的升华,即陆王心学的出现,将儒释道的思想进行了合流,并重新给予了全新的解释。那么陆象山,王阳明在这个人生的意义思考上是如何思考的呢?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的重要思想,这个良知就是本心,内心深处藏着的那个本我意识体,也就是说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很多事情要多去问自己的内心里的那个意识体,并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内心告诉我们的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事情要完全一致,用我们内心意识体给出的思想做我们外在行动的总指导思想。     上面的描述你可能听着没有太多感觉,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没啥,很多的时候我一直是知行合一的,为啥还不快乐? 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内心幸福的过程,如果我们所做的不能使得我们的内心快乐,那么之前所问的那个内心就不对。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心流,最优体验的心理学》这本书中就找到了那种内心幸福的状态。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他是在长期跟踪了多位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后得出的这个结论。那么什么是心流,心流就是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外界环境的变化的忘我状态。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通常会有一种内心充满能力并且很满足的状态。那就是内心意识体给你外面的我们的一种反馈。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怎么训练可以更多更快的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我们能够很快的问到自己的内心,并且完全执行下来。是不是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状态非常相同。      这种状态好找到吗?实事求是的说不好找,为啥呢?在当今这个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外在的我们的欲望和关注点全被商业社会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包围着。你说自己学习并不看重成绩和排名,你几乎在这个当今社会找不到一点理论支撑。你说我们想跟着自己的乐趣走,所谓乐趣还是自己外在欲望的满足,而不是自己的本心想要的。因此中国的古代圣贤们都有做一门重要的功课就是修心,修心才能正身,正身后我们才能去关怀别人。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既是如此。

...

心流所向,春暖花开

王国维曾说艺术的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本书《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讲的就是一种无我之界,体验总结出的积极心理学——心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觉。简单的说,心流也像是心熵,熵是虽然是化学术语,指混乱的状态,但用在心流这里,可以充分说明使混乱无序的精神心理状态变得有序、有流向。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从更为人本主义的视角将观察者视为一个整体,不再像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者所关注的方面如何减轻抑郁给个体带来的痛苦,而是转而探讨哪些要素能够让个体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的《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石,同时,他本人也是美国排名第四的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导师,他写的《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影响甚广,是他将这种“入迷”状态(一种忘我的状态)第一次做为“心流”开始了研究,从而获得的研究结果。我想他本人运用得也很是熟练,在讲堂上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一个带着浓重中欧口音的白胡子导师,却活跃得像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睿智里不时有各种冷笑话,他就是这样一个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推广者、研究者。 《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从探讨幸福为开端,告诉我们,幸福是种主观的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日常体验,可以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完全可以以一已之力,不能改变外界发生了什么事,只靠意识的内涵就有办法使自己快乐或者悲伤或者有幸福感,意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你想改变的或者你想得到的。 像经典电影《美丽人生》所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意大利,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中,让儿子的童心不受任何伤害,除了男主人公父亲的努力外,取决于儿子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意识,这样就不再是一个黑暗的集中营,而是一个有趣的游戏,而且最通过意识控制行为,取得游戏胜利,可以得到一辆坦克,这是男孩眼中的意识世界;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也说“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这就跟书中所说“有意识地心流”意曲同工,高墙也挡不住内心的自由与希望。 这些电影所反应的都是心流下所控制的幸福,是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控制的内心世界而得到的与外界实际信息不同的心流,那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与世隔绝,不顾纷扰独自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那是超脱的内心幸福。 学习使用“心流”,就要首先知道它的存在,学习知道它的构成要素,把这些元素结合成种能量,有正确的心灵导向,正确的目标,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心流,虽然它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家庭和童年教育,但也可以通过自己练习和约束慢慢培养出自得其乐的性格。 这时理解心流,它如同是一种超脱的、悬乎的道家养生功法——气功,运用意念控制身体里的气流有规律地运转,打通经脉,从而达到养生的目地。 知道了这样的心流,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融会贯通,似乎需要知道更深层次的运用,可是它就是那垂手可得的感官之乐,比如做运动、谈恋爱、欣赏画作、听音乐、吃美食;也是思维之乐,了解事物,发掘意义,建树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思维、思考得到乐趣:当然也包括工作之乐,这是很多人都有过体验的,从工作中发现乐趣、爱上工作、不浪费人生,越发觉得人生有趣;还有最让人讨厌,或呲之以鼻的人际关系,如果用到心流,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先改变自己再改变社会,胸怀大我,才会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挫折中当然也能自得其乐,利用心流可以扭转悲剧、纾解压力,化腐朽为神奇,这些的关键点都是培养自己自得其乐的性格,控制心流。怎么样能自得其乐呢,陈景润,爱学习就是一个自得其乐的人,他的头发总是很长,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异模样,可他每次去剪头发,因为手里的号牌等待太远,就学习起来,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哪还记得剪头的号牌,往往等到一半就去图书馆查资料了,所以又顶着一头长发回去了;宋·朱熹《朱子全书》:“如曾点浴沂风雪;自得其乐。”是说自已身在风雪中,但是能找到开心的点,投入就能无惧外界。 本书的最后书,回看最开始就提出的人何时最幸福?追寻生命的意义,何谓幸福?何谓意义?这就是心流贯穿所讲的一种境界,一种心态,可培养可学习可控制,一种流动的有序的方向,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书所讲回答,各种问题,只要运用心流,人类积极心理学,个人目标与心流汇合,随时人都是幸福的!拥有心流,任何时候都春暖花开。

...
相关标签:
道家十二个境界 道家怎样炼神 道家故事小说 道家正宗秘籍 道家炼形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