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更新时间: 2025-08-23 17:57:33

站內所有关于《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有关的所有知识

读到一半的感悟

这本书应该倒着读。按照时间顺序,先读80年代的文章,再读90年代到2000年的文章。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先生80年代的文章非常朴实、真诚,特别是讲旅行的几篇每篇都有不同的趣味。《重返哥延根》中,作者老年之际重返自己青年求学之地,旧地重游,物是人非,作者引“少小离家老大回”这首诗,一下子就给这篇文章添上了“乡愁”的基调。而季老见到耄耋之年的老师,回顾往昔,依依惜别,叹息这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相见的离别之情更是写得让人唏嘘不已。《满洲车上》一篇写得短小精悍,但看完又让人不禁惊得一背汗,心中大呼“好险!”。《游兽主大庙》是尼泊尔神庙的游记,神庙之前,善男信女熙来攘往,非印度信徒不得入庙,但猴子却可以来去自如,季老从猴子想到了“人间这些花样”,什么“种姓”,“制度”,“阶级”对它们均无意义。人们都以为做人好,但"猴子们和鸽子们大概未必想转生为人吧!"说到此,还不够,最后季老的一番话却又让人感到他的善意,他祝愿尼泊尔朋友在活着的时候就能通过圣河,走向人间天堂。而《访绍兴鲁迅故居》这篇,让我对访名人故居这一游历有了新的认识。一直觉得访名人故居没什么意思。季老却说,"我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我随时在提醒自己:我现在踏上的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文化战线上的坚强的战士就诞生在这里,而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季老对访鲁迅故居的认真庄严的态度,让人看到了他对鲁迅先生的尊重,而他的探访深入,又是因为他对鲁迅的作品非常熟稔,即便是第一次来到鲁迅故居,却仿佛是故地重游。这样,普通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桌,对他来说都是有含义的。现在这本书,我刚读到一半,感受是"渐入佳境"。这本书前面部分收录的文章,多写于90年代到2000年间,不知为何,总觉得这段时间里的先生有所抱怨,文章中也多有暗讽。但一回到80年代的文章的部分,就风格突变,朴实又真挚感人。我们看季老的文章,多少都想从中找到一些这位耄耋老人接近百年生活所得到的智慧吧。但我觉得,相对于诲人不倦,好为人师的教导,我更喜欢看到季老真情实感地讲述生活的文字,我觉得这样的讲述更像是身体力行地教导,不必抽象总结,只能细心体悟。

...

心安即是归处:向季羡林学习如何理解人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是人生在世难以挥去的重要问题,其萦绕之久,旁及之广,怕是称得起问题之最。鉴古识今,不管有意无意,上至达官卿相,下及庶民凡夫,这也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在琳琅满目的解忧方、处世法中,季羡林的《心安即是归处》卓然豁人耳目,洗心清神。全书淡定从容,文检质丰,作者以通透之心,智慧之眼,阐乎深意于笔端,发乎深情于纸上。

开卷首篇即是《人生》。季老发问,“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并进而推断,“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如果连季老这样一个在人生中滚了八十多个春秋,头顶众多光环的泰斗大家都弄不明白,那我辈凡夫俗子岂不更是糊里糊涂度日了?这并非季老故弄玄虚,而恰是事实所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个体来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体验,难以一概而论。但这并不妨碍从宏观上对人生问题的哲学思考。

“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季老提出的这三个关系,从外向内,由大及小,层层逼近人生在世的立论支点——首要的是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大家不愧为大家。一下子就抓住问题之核,如剥春笋,娓话家常,晓畅明白却又深刻隽咏,令人春风拂面,醍醐灌顶。

...

活明白,过通透一一读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

【镜杯阁书札】《心安即是归处》共收录了季羡林先生63篇文章。全书分为8个部分,涉及到人生、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以及先生对自己的认识等话题。其中最早的作于1947年(《送礼》),最晚的止于2006年(《九十五岁初度》),时间跨度近一甲子。《反躬自省》当为对自己较为全面的总结,贯彻了先生的人生信条:“真实”。 先生提倡真诚的谦虚,反对虚伪的谦虚,身体力行。书中三篇“辞文”一一《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辞之有据,非假客套。 心安即是归处,心安可得,心安最难得。 季先生多少年以来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出自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尽人事而听天命,季老才能永远保持那份平衡和安心。 先生自称较少情趣,若看他的猫记三篇,那份老顽童的爱心跃然纸上。 通透、质朴、纯粹、平淡,不为外物所扰,遵从己心的豁达,在小暑节气,读每一段文字,如同啜饮一杯凉茶,遍体生津,神清气爽,暑君惴惴而未敢趋前矣。

《心安即是归处(精装典藏版)》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散文集,从人生、读书等多个角度,既展现出季老近百年的人生智慧和做人信念,也同时激励着时下的年轻人,遇困难不退缩不放弃、遇挫折不颓然不气馁,放低姿态、放平心态,积极上进才是人生应有的颜色。

...

《心安即是归处》:心有归处淡定从容

阅读,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会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会带你相遇。

那些读过的书,会一本本充实你的内心,让乏味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你深陷生活泥潭之时,轻声地呼唤,用他们心怀梦想,不卑不亢的故事,激励你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法院干警的书桌上,都有哪些书籍?

他们随时翻阅、提升自我的书籍又有哪些?

让我们一起和法院干警读一本好书

季羡林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同时又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本书旨在阐释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心安即是归处》以季羡林先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为基础,讲述了其对人生的思考和看法,探讨了人们在尘世纷扰中如何寻求内心的归属与安定。

书中,季羡林先生分享了自己对生活、学问和宗教的思考与领悟。他提到,过去的岁月里,他不断地追求外在的成就和荣誉,却常常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空虚。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内心的坚固的归所,他开始从内心去寻求真正的安宁。

...
相关标签:
《弹痕》 《心灵驿站》 《忘南风》作者:周板娘 《念奴娇》李清照 《我本边军一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