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06 19:56:45
《中国文化精神(彩图新校本)》 张岱年 程宜山/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精神》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国人思想困顿,文化荒芜,民族自信心低落。如何提振国人的自信心,有勇气和底气去重拾业已毁弃的传统文化,理解接纳汹涌而至的西方文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敏感的文化界率先掀起了文化讨论的热潮,大家各抒己见,大有百家争鸣的气象。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张岱年先生义不容辞地走向潮头。1982年,他写就《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在这篇文章中,张先生提炼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的中国文化精神。这样的精辟见解,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想准确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必须有一番系统的梳理考察并重新论述。这对年逾古稀的他来说绝非易事。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弟子程宜山愿意执笔书写,于是师徒合作,历经数年,最终写成如今的十二章、洋洋近四十万言的文化巨著。
第一部分是导论《我们的文化观》,标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其后各章的内容依次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倾向、中国文化的论争等,最后一章提出“综合创造论”的文化主张。全部内容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最好的阅读当然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地畅读。当然,如果选择其中的几章拼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1492年8月的一天,西班牙帕洛斯港,微风徐徐,旌旗招展。三艘飘扬着西班牙王室旗帜的木桅帆船正蓄势待发,准备扬帆起航。在这支船队的旗舰“圣玛丽亚”号上,一个意大利人正静静地站在船艏,冷峻的目光投向大海的那一头。
这个人叫哥伦布。在他的率领下,一段跨越欧洲与美洲的大航海之旅即将开启,世界航海史上新的一页正在徐徐打开。而即将要书写这一页的人——哥伦布,脑海中可能还在不断回荡着另外一本书。
这是一本创作于哥伦布出生前的150年,记载了无数“东方神迹”和奇闻异事的“世界第一游记”,《马可·波罗游记》。
哥伦布对这本书痴迷到了什么程度?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至今还保存着一本他读过的拉丁文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在这本书上,哥伦布留下了366个页旁注释。注释中,对那些繁华热闹的市集巷陌,做工精美的丝绸锦缎,以及纸币、茶叶、香料、瓷器、檀香木等一连串珍奇物件,哥伦布不吝笔墨反复记录。甚至,他毫不隐晦地向他的朋友吐露了心声,“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的。”
但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有后人考证,这本书的作者马可·波罗可能并未到过当时的中国,甚至连黑海的边儿也没见着,但毕竟刺激了像哥伦布这样富有冒险精神的欧洲航海家们迈出了征服海洋的重要一步。
...尼采曾经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道德经》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道是生养万物的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出气,气又分化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两气、阴阳交合所生的阴阳之气,加起来就是三,这个三分化衍生出了万物。
道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最高存在,还是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反者,道之动。”(第40章)意思就是万物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都是根据道的规律进行的。
道是永恒不变的。万事万物,因为有生,所以就会有发展和灭亡种种变化,而道自身不生不灭。
万物灭亡后,都要复归于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个万物的根就是道,道就是万物灭后最终的归宿。
柔,可以说是老子的第一法宝。《道德经》贵柔。柔首先是生命的特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和草木都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身体都是柔的,死了以后身体就会慢慢变僵硬。
柔不仅是生命的特征,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老子说,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却最能克制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