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落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去世,但“拉美文学爆炸”的火焰永不熄灭
2025年4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秘鲁利马与世长辞,享年89岁。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仅是拉美文学爆炸(Latin American Boom)的旗手之一,更是连接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章——那个以魔幻现实主义震撼世界的拉美文学黄金时代,如今只剩余音绕梁。
略萨曾说:"文学是人类理解自身的另一种方式。"
当我们回望20世纪60—70年代,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胡利奥·科塔萨尔(阿根廷)、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和略萨(秘鲁),如何用文字点燃全球文学的火焰?
这场火山喷发般的文化运动,又如何跨越太平洋,深刻影响了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的创作轨迹?
20世纪中叶,拉美大陆正处于社会动荡的漩涡:独裁政权、殖民遗毒、贫富悬殊,以及文化身份的撕裂。
然而,正是这片充满矛盾的土地,孕育了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奇迹——"拉美文学爆炸"。
1962年,马尔克斯的《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横空出世,两年后科塔萨尔的《跳房子》以碎片化叙事颠覆传统,富恩特斯的《佩德罗·巴拉莫》则用亡灵对话重构记忆,略萨的《城市与狗》以"结构现实主义"撕开秘鲁军校的黑暗。
这四位作家如同四颗卫星,围绕着"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这一核心,创造了文学的宇宙大爆炸。
这种风格并非凭空而生。拉美的"magical"源于印第安神话与民间传说,而"realism"则是殖民压迫与社会不公的现实投射。
正如科塔萨尔所言:"我们不需要发明魔幻,因为拉美本身就是魔幻。"
当略萨在《绿房子》中描写亚马逊雨林的原始欲望,当马尔克斯让《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小镇轮回,他们用文字建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平行宇宙。
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译本如病毒般扩散至30余国,"magical realism"成为全球作家的叙事密码。正如英语中的"tipping point"(临界点),拉美文学在这一刻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为世界文学共同的财富。
1982年,当莫言在军艺图书馆读到《百年孤独》时,他感到"脑袋被铁锤猛击"。
这位后来的诺奖得主坦言:"马尔克斯让我意识到,小说可以这样写。"
而余华回忆第一次读略萨《城市与狗》时的震撼:"就像被推入一个陌生的迷宫,却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拉美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绝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次文学基因的重组。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与戴凤莲的爱情在血与酒的迷雾中燃烧,恰似马孔多的魔幻与暴力;
余华的《活着》用冷静的笔触书写福贵的苦难,与科塔萨尔的"冷漠叙事"异曲同工;
叶兆言的《半边营》则在历史与虚构的缝隙间,延续了富恩特斯式的记忆重构。
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e realism)教会中国作家如何用多视角叙事打破线性时间,马尔克斯的"repetition with variation"(变奏式重复)则成为莫言描写高密乡风物的利器。
正如余华所言:"拉美文学教会我们的,不是怎么写,而是为什么写。"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家并未止步于模仿。
莫言在《蛙》中将魔幻现实主义与计划生育政策结合,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社会魔幻";格非的《人面桃花》则用意识流与历史虚无主义,回应了科塔萨尔的碎片化叙事。这种"本土化转译"(indigenous translation),正是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最佳注脚。
作为拉美文学爆炸最后的火炬手,略萨曾在《两种孤独》中感慨:“如今,只剩下我还能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们共同的文学往事。”
如今,他终于可以找那帮老友们叙旧了。
马尔克斯与略萨,那时候他们还年轻
他的离世,让我们再次审视文学的力量。他与“四大主将”同伴们用文字建造的魔幻宇宙,早已超越了拉美的地理边界。拉美文学爆炸虽已成为历史,但它点燃的火种仍在全球蔓延。
在中国,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余华的江南水乡,都是拉美文学遗产的新生地。而当我们用“magical realism”理解《红楼梦》的太虚幻境,用“structure realism”剖析《水浒传》的多线叙事,会发现文学的对话从未停止。
当拉美作家们的笔触成为永恒的回声,他们的文学遗产,将继续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点燃新的火焰。

杂谈魔幻现实主义导论日常生活开始变得神乎其神
(Magical Realism或者magic realism),是一种将幻想和神话编织成日常生活的文学方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里,平凡变得非凡,魔法变得平凡。
魔幻现实主义也被称为“非凡现实主义”或“荒诞现实主义”,它不是一种风格或流派,而是一种质疑现实本质的方式。
在书籍、故事、诗歌、戏剧和电影中,真实的叙述和广布的幻想相结合,共同揭示出对社会和人性的见解。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也与写实和具象的艺术品相关——比如绘画、普通画作和雕塑——暗示出隐藏意义。逼真的图像,又如弗里达·卡罗肖像画所示,呈现出神秘和迷人的气氛。
把陌生感灌输到其他普通人的故事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学者们发现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在艾米丽·勃朗特1848年《呼啸山庄》中充满激昂与恼人厌性格的希斯克里夫身上,以及弗兰兹·卡夫卡1915年《变态》里不幸的格雷戈尔,他变成一个巨大的昆虫。
然而,源自于特定艺术和文学运动,“魔幻现实主义”其正式说法,等到
Magischer Realismus(Magic Realism)一词,来描述德国艺术家们用怪异超脱手法描绘日常主题的作品。
到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评论家和学者们开始从各种传统中运用这一标签到艺术作品上。
格鲁吉亚奥基夫(1887-1986)的巨大花卉画,弗里达·卡罗(1907-1954)的心理自画像,以及爱德华·霍普(1882-1967)沉思的城市场景,这些都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范畴。
在文学进程中,魔幻现实主义演变成为一个独立运动,脱离开视觉艺术家的神秘魔幻现实主义。
(1904-1980),在他1949年发表的随笔《西班牙美洲的超自然现实主义》中,介绍了“lo real maravilloso" ("the marvelous real")这一概念。卡彭铁尔认为:拉丁美洲,以其戏剧性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在世界眼中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氛围。
(1900-1992)采用magical realism这个词(而不是magic realism)来描述拉美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将日常的普通、平凡转换为令人敬畏的虚幻作品。
Flores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真正的开始,是阿根廷作家(1899-1986)于1935年写的一则故事。
其他批评家则认为是不同的作家发起了这场运动。然而,博尔赫斯无疑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与卡夫卡这样的欧洲作家作品截然不同,这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其它西班牙裔作家也遵从这一传统认知,其中包括伊莎贝尔·阿连德、Miguel Ángel Asturias、Laura Esquivel、Elena Garro、Rómulo Gallegos、
“超现实主义贯穿街道,”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在接受《大西洋》杂志采访时表示。加西亚·马尔克斯避谈“魔幻现实主义”这一词,因为他坚信在他家乡哥伦比亚,非凡离奇的的环境就是南美洲真实生活的一部分。马尔克斯充满玄幻而又真实的作品,开始于短篇《一个有着巨大翅膀的老人》和《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
今天,魔幻现实主义被视为一种国际潮流,在许多国家和文化中都得到了表达。
书评家、书商、出版经纪人、公关人员,以及作者自己都开始拥抱并乐于接受这一标签,用幻想和传奇注入真实场景,作为描述其作品的一种方式。
、伊塔洛·卡尔维诺、安吉拉·卡特、、Günter Grass、马克·赫尔普林、艾丽丝·霍夫曼、Abe Kobo、、托妮·莫里森、萨尔曼·鲁西迪、德里克·沃尔科特等,以及世界上其它无数作家的作品当中找到。
很容易混淆魔幻现实主义和类似形式的想象写作。无论如何,童话算不上是魔幻现实主义。又或恐怖故事,鬼故事,科幻小说,反乌托邦小说,灵异小说、荒诞派文学,剑与魔法的幻想,这些都算不上。
要达到传统意义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必须有以下这六个特征中的大部分:
》中,一个被禁止结婚的女人给食物注入魔力。在《》中,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讲述了一个更黑暗的故事:一个逃跑的奴隶搬进了一个房子,房子被一个很久以前死去的婴儿的鬼魂所困扰。这些故事是非同寻常的,但两者都是建立在一个任何事情都可能真实发生的世界里。
魔幻现实主义的奇异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寓言和迷信。本·奥克瑞,一个西非精神儿童abiku,讲述《饥饿之路》的故事。不同地方和时代的传说,被经常用来创造出令人吃惊的时代错误和稠密、复杂的故事。《》里,格鲁吉亚作者Otar Chiladze,把古希腊神话故事和毁灭性事件相结合,以及他在欧亚国土黑海附近动荡的经历混合讲述在一起。
现实世界里的政治事件和社会运动与幻想纠缠在一起,从而探讨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心胸狭窄和其他人类弱点等问题。
》,是一部描写印度独立时期诞生的人的传奇故事。鲁西迪的人物角色设定,是通过心灵感应与同一时刻出生的上千个神奇孩子相连,他的生活应该反映出他国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人物可能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先后移动、跳跃或发生曲折。请注意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1967年小说Cien Años de Soledad()里,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叙事的突变和鬼魂、预感的遍布,让读者感觉到事件在无尽循环中循环。
魔幻现实主义不是关于太空探险或者巫术的,比如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就不属于这类范畴。萨尔曼·鲁西迪在《》上写道:“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尽管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件,但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公认地方的普通人。
魔幻现实主义最具特色、也最需要的是,不带任何偏见、冷静的叙事声音。离奇的事件用一个随便的态度描写过渡,角色不会质疑他们身处发现的超现实情境。
举个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可收拾》这部短小说里,旁白讲述她丈夫消失的情形:
是灰色西装和条纹丝绸领带的幻影。
只留下他肺部的紫色光泽和粉红色
文学,和视觉艺术一样,并不总适合纳入一个整洁的盒子。当诺贝尔奖得主》后,书评家们纷纷想要确定其体裁。故事看似应该属于魔幻类的一部作品,因为它展现了巨龙和食人魔这样的一个世界。然而,不带偏见的叙述和童话故事元素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但这些怪物并不是让人吃惊的东西……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心。”
《埋藏在地底下的巨人》是一部存粹的魔幻题材作品?还是这就是石黑一雄浩进入魔幻现实主义的境界?也许像这类的书,根本就只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体裁。
一个时代的落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去世,但“拉美文学爆炸”的火焰永不熄灭
2025年4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秘鲁利马与世长辞,享年89岁。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仅是拉美文学爆炸(Latin American Boom)的旗手之一,更是连接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章——那个以魔幻现实主义震撼世界的拉美文学黄金时代,如今只剩余音绕梁。
略萨曾说:"文学是人类理解自身的另一种方式。"
当我们回望20世纪60—70年代,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胡利奥·科塔萨尔(阿根廷)、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和略萨(秘鲁),如何用文字点燃全球文学的火焰?
这场火山喷发般的文化运动,又如何跨越太平洋,深刻影响了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的创作轨迹?
20世纪中叶,拉美大陆正处于社会动荡的漩涡:独裁政权、殖民遗毒、贫富悬殊,以及文化身份的撕裂。
然而,正是这片充满矛盾的土地,孕育了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奇迹——"拉美文学爆炸"。
1962年,马尔克斯的《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横空出世,两年后科塔萨尔的《跳房子》以碎片化叙事颠覆传统,富恩特斯的《佩德罗·巴拉莫》则用亡灵对话重构记忆,略萨的《城市与狗》以"结构现实主义"撕开秘鲁军校的黑暗。
这四位作家如同四颗卫星,围绕着"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这一核心,创造了文学的宇宙大爆炸。
这种风格并非凭空而生。拉美的"magical"源于印第安神话与民间传说,而"realism"则是殖民压迫与社会不公的现实投射。
正如科塔萨尔所言:"我们不需要发明魔幻,因为拉美本身就是魔幻。"
当略萨在《绿房子》中描写亚马逊雨林的原始欲望,当马尔克斯让《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小镇轮回,他们用文字建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平行宇宙。
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译本如病毒般扩散至30余国,"magical realism"成为全球作家的叙事密码。正如英语中的"tipping point"(临界点),拉美文学在这一刻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为世界文学共同的财富。
1982年,当莫言在军艺图书馆读到《百年孤独》时,他感到"脑袋被铁锤猛击"。
这位后来的诺奖得主坦言:"马尔克斯让我意识到,小说可以这样写。"
而余华回忆第一次读略萨《城市与狗》时的震撼:"就像被推入一个陌生的迷宫,却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拉美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绝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次文学基因的重组。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与戴凤莲的爱情在血与酒的迷雾中燃烧,恰似马孔多的魔幻与暴力;
余华的《活着》用冷静的笔触书写福贵的苦难,与科塔萨尔的"冷漠叙事"异曲同工;
叶兆言的《半边营》则在历史与虚构的缝隙间,延续了富恩特斯式的记忆重构。
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e realism)教会中国作家如何用多视角叙事打破线性时间,马尔克斯的"repetition with variation"(变奏式重复)则成为莫言描写高密乡风物的利器。
正如余华所言:"拉美文学教会我们的,不是怎么写,而是为什么写。"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家并未止步于模仿。
莫言在《蛙》中将魔幻现实主义与计划生育政策结合,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社会魔幻";格非的《人面桃花》则用意识流与历史虚无主义,回应了科塔萨尔的碎片化叙事。这种"本土化转译"(indigenous translation),正是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最佳注脚。
作为拉美文学爆炸最后的火炬手,略萨曾在《两种孤独》中感慨:“如今,只剩下我还能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们共同的文学往事。”
如今,他终于可以找那帮老友们叙旧了。
马尔克斯与略萨,那时候他们还年轻
他的离世,让我们再次审视文学的力量。他与“四大主将”同伴们用文字建造的魔幻宇宙,早已超越了拉美的地理边界。拉美文学爆炸虽已成为历史,但它点燃的火种仍在全球蔓延。
在中国,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余华的江南水乡,都是拉美文学遗产的新生地。而当我们用“magical realism”理解《红楼梦》的太虚幻境,用“structure realism”剖析《水浒传》的多线叙事,会发现文学的对话从未停止。
当拉美作家们的笔触成为永恒的回声,他们的文学遗产,将继续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点燃新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