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的自尊与自卑
首次看《简·爱》是在少年时,根本不懂爱情,更不懂什么女性自尊独立之类的主导思想,纯属因为是名著在假期里囫囵看了。除了大的故事脉络梗概,许多细节描写早已经不记得了。如今又重新拾起,温故的确能知新,也开了一些脑洞,看出了一些不同的感受。
简幼年时比较悲苦,很早就父母双亡,在舅舅庇护下能略得到妥当照顾,但也好景不长,舅舅很快离世,舅母对她不好觉得累赘于是被送进一家慈善名义的寄宿学校,在这个学校她学习6年,教学2年,然后登报求职遇到了罗切斯特,这时简18岁。
在此时,简的性格也逐渐长成,她沉默寡言、回答简洁、特立独行,不主动惹事但也敢于反抗(10岁的孩子敢像那样顶撞舅妈真是挺勇敢的),她自尊自强、坚韧不拔、。
她独立、坚韧、自尊,因为几乎没有人疼爱她,而她不得不很早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不这样她怎么活的下来呢。
一个18岁的少女,几乎没有怎么经历过亲情,有过一两个短暂的朋友,可以说,她很缺爱,非常缺爱。以至于后来谁对她好一点她就能格外享受。
后来她因换工作而到了桑菲尔德府,最开始她从录取信中得知费尔法克斯太太是雇主,没见面就暗自推断她是位寡妇,独自抚养女儿生活,直到见到她时简被费尔法克斯太太的平易近人所打动,觉得老太太并没有把她视为仆人的地位,后面在得知费尔法克斯太太仅是罗切斯特先生的管家时才说“现在我则更喜欢她了”。简因为费尔法克斯太太“地位”的改变而“更喜欢她了”,这表示简原本是自卑的,阶级的差异让她自认为自己是个仆人的地位。简追求平等,自尊自爱又独立,却又在另一方面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甘居人下,她要强、不甘于自卑但又很是自卑,这是很矛盾的性格特征。
这点在关于她与罗切斯特的感情里也多处印证出了,略举几个例子:
1、简无数次在提到罗切斯特先生时用“我的主人”这一称呼,或许我用了现在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了,简与罗切斯特的关系无非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但每次看到“哦我的主人”时我都会觉得很不适,我心里的那个自强独立的简不应该使用(至少不应该频繁使用)这个称谓来称呼一个雇主以及略有好感的男性。
2、两人挑明关系求婚那段,简对罗切斯特的说“您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您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您”、“可上帝没有这么做,但我的灵魂能够同您的灵魂对话,仿佛我们都经过了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以上这些,表达了什么,简追求平等吗?我不这么认为,她穷、不好看,假如她有财富和美貌她就能如何如何,而这些她在后面嗤之以鼻的财富,恰是她迫切需要而有的确没有的。她自卑,她的内心极度自卑,她所表现的与他人的格格不入都是因为自卑。(此处让我想到了林黛玉,有点相像不是吗,都很特立独行,矫情又傲娇,但其实骨子里是自卑以及缺爱,当然这并不是她们本身的错,而是命运使然。)
3、两人关系挑明并计划结婚之后,罗切斯特迫不及待想分一半财产给简,并想尽办法为她买买买送她各种他觉得至少那样才能配得上自己小新娘的衣物,但简明确说明她的内心被“刺痛”,因为他们的阶级差异,经济实力差异,日常用品衣物等消费水平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她被深深刺痛。简不是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她不曾富有过,又谈何“视金钱如粪土”,罗切斯特只是想表达“朕不知该如何疼你”,而在简看来这个横在他两之间的阶级差异是个巨大的鸿沟,让她心里很难受但又无可奈何,只能转化为后面的极端自尊的行为(我指得知真相后毅然离开罗切斯特)。
4、在婚礼当日得知罗切斯特已婚而且现任太太仍在在世这一事实之后,简的选择是怎样的呢,她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什么,眼前的这个男人换人了吗,并没有,她不能接受的不是他已婚而且现任太太仍然活着,而是在原本巨大的阶级差异鸿沟的压力下,又加了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她不选择离开他,她在她自己心里就变成了这个男人的真正的附庸,从此再无人格可言(事实可能并不会这样),于是她只能毅然出走,以抚慰自己的内心。
5、简离开之后,遇到表兄表姐,意外继承了叔叔的遗产,突然暴富可谓是屌丝逆袭。作者在安排这个情节的时候,可真是煞费苦心,不这样简怎么才能回到桑菲尔德府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怎么能心安理得的回去,作者安排继承遗产且让简平均分配它,让她既收货财富又收获亲情不可谓是不圆满。于是简心安理得的回去找罗切斯特,更绝的是这时候他的原配太太自己给自己作死了,而又让男主受伤又残又瞎,非常好,于是简的圣母心呐,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跑出来了,不论男主境况如何她都死活留在他身边跟他结婚生子,简的心理上平衡了,他们终于,在心里上平起平坐了,论财富她或许仍然不及他,但她年轻啊,她健康不瞎不残啊,更因为她现在也拥有一定的财富啊。
整个故事,我唯独喜欢他们互有好感试探交往的情节,剩下的则太多的体现了内心的不平等和不甘,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以当今人的视角必然会有这种想法。
再另外扯几句关于罗切斯特,仍然以当今人的视角,我觉得他就是个渣男。早期被父兄安排相亲,联姻给有财富但也有家族遗传病的家庭,但也仅仅是相亲,最后与疯女人的结婚也是他自己主观意愿的选择,怪的了谁呢。后面把问题都推给别人,以非常恶略的词汇辱骂自己的妻子(这个女人是你选的吧,你难道没有爱过她吗),最后抛给简的选择就是与他远遁他乡,没有名分,不能招摇过市。简不同意,他就以他此生幸福都断送在简手里为要挟。这种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而自己是个无辜的受害者,将自己的状况处境转嫁给对方,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试图让对方妥协,这难道不是个典型的现代渣男形象吗?!而简能够喜欢上这位渣男,我想也是因为小姑年情窦初开没见过什么正经八百能看得上眼的男人罢了,正所谓初恋总是难以释怀而又刻骨铭心的。

人的价值,在于经历,更在思想
一本不像小说,也不像历史的书,但是真的读了有用,关于各种史实也非常考究,真正用心写作的文章,是能够打动读者的。 其实很难说清楚,是因为时代才有了英雄,还是有了英雄才铸就了时代,古时现代未来,都是一样。 “学艺、成业、取官”李白笑了,“谋国,乃至平天下,皆佳!”少年李白不求全部,只求其一,年少光阴宁觉老?无论如何蹉跎,确乎无有不佳者。 我们在年少时总会说我长大了要当XXX,但是当我们真的长大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多少人迷失在自己给自己设置好的未来里。 少年李白除了不停学艺,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 “天降太白,所为何事?”童稚时代的李白,已经深知自己是一枚谪落凡间的天星,由此而视父母,不过是上天借以育成他这一度凡身,所不得不假借之器备;由此而视兄弟,更不过是十数载童春秋、陪伴嬉耍的伴侣。 这时的李白也相信,一刀在身,不能杀人泄愤,却让他和另一个风姿有如神仙般的县尉重逢,还不意间得知费长房与壶公的仙缘传奇,这,不可谓不是一段微妙的警示,冥冥中必然有天意所属。因此,他赫然发觉:但凡身系天命,无论居处行止,都有极其微妙的征兆,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召唤他洞识密察,提醒他:汝乃是一介天人。 信念,是自己给自己的未来所铺设的道路,每个目标就是我们迈向自己所向往未来的路标,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相信,才能想得到,想到才能做到。 “世事固有不必付之吟咏者矣!” 世间亦固有不必在意,不必记忆的东西。 人年少时,一定要有个好老师,一定要学会尽量多的技能,至少哪怕身处动荡时代,拥有能够安身立命的本事;三观要正,心存善念,面向未来一定充满正念;能坚持自己的坚持,相信时间的价值,能拥有志同道合的人携手同行。人生很短,短到只能做几件事,人生也很长,长到不经意间把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发现还有时间。 门资,是很现实的条件。父祖以上几代任过某一品秩以上的高官,便可以荫及子孙,使能得到任官的资格。这种贵盛之家的后人,多半在少年时代就曾经于宫廷中担任过名义上或实质上的卫官、斋郎、挽郎等,为期六年,进一步取得参选文武官职的资历。所谓:“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现实之中,或有“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而得受任此官者,也就是所谓“无赖恃恩私”之徒,这,全仰赖朝廷制度的保障使然。 古时如此,千百年来,还是如此,不是说制度没有进步,是人性里最根本的逻辑没有改变,更是人对于能力和信任之间的权衡没有改变,以及人对于自我认可和自我成长的影响因素没有变化。家庭,老师,朋友,社交圈的层次决定一个人所在的阶层,和努力的起点与终点。 这名之为物,本有一理;求之而得,尽管名噪一时,未几或败;求之而不得,则声价不坠,历久弥新。如此,汝子明白也未?”“若刺史一举而应之,汝便得一小官,穷守三数十年,犹不免志以殁;若举而不应,汝便乘名直放天下四方,万里京国!” 正因为李白明白了老师对于名的深刻理解,之后的路,李白遵循着这一理解,才有了将近酒的千古传诵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此突如其来地展开一场没有目的、也不知归期的游历,李白有些不知所措,他恍恍惚惚地喝了面前的这一杯酒,道:“真不知如何出。”“出即出矣!但有三事须防。”赵蕤道,“见大人,须防失对;见小人,须防失敬;见病人,须防失业。” 除了授田不足,还有亩产量少的困境。从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所称“余家大小之口二十,月费米十斛”可以推估,每人日耗粮大约一升又六合,倘若某户实受田四十亩而年产粮四十石,不过果腹而已。以这样困窘的生产,还要应付赋税—唐高祖明令行租庸调制,每丁年纳粟二石,调绢二丈,绵三两。此外,每丁岁服劳役二十天,日折三尺之绢,则为农事而不能应劳役的,还得补缴六丈的绢匹。更不消说:还有地税每亩二升,四十亩地便是八斗,这也还没有算上府、州、县署另行名目以折纳、摊派的税捐。试看,百姓如何能免于贫病冻馁? 盛唐,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如此美好,历史的真相总是惨不忍睹的,很多事情,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一定也是这样。从千变万化的历史中找到不变的东西,才能指导自己过好生活。 李白也好,我们也罢,作为一个在尘世间有如过客般的人物,一身如寄,一心亦如寄,这样一颗不能长留久伫之心,复加之以流水般岁月的涤洗和消磨,更不至于沾惹于情,或者是黏着以情。一个不能承情之人,还能够对天地、对万物、对众生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人所想要说的话,大概也都该像是琴曲的泛音余响而已,何不就锁入了霜鸣之钟,再也毋须发出声动,再也毋须令人知晓。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窥到生活中的一个切片,点悟我的思想,放大我的人生。
在人和神灵之间游走
知名作家徐幼军创作《少年翊卫》这部长篇小说,冠之以奇幻作品的名号,其实是按照写实的套路来创作的,无论是北京城的街景、校园以及少年的各种家庭环境,还是小说中的人物角色,都基本上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作者刻意强调这是一个此时此刻北京城正在发生的奇幻故事。然而,这部小说无论如何都是一部奇幻小说,讲的是奇幻,不是现实。这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布局让这部小说显得独具特色,特别是在角色设计和人物创作上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
小说描述北京城七个中学生传承神灵托付的翊卫使命,身陷七个神灵之间延续数百年于眼前突然爆发的诸神战役,在北京紫禁城、颐和园、钟鼓楼、鸟巢等地揭示挖掘一个个扑朔迷离的谜团,最终保卫北京城度过风沙掩埋,建筑倒塌、烈焰飞腾,海水翻涌等一个个难关。小说中角色众多,突出亮点是在角色的设计、刻画上自觉地有意识地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三级建构”。
第一级是基本级。人就是人,动物就是动物,植物就是植物,神灵就是神灵。 全书在角色刻画时使足力气,用尽各种写作技巧充分展示角色细节,保持角色的本相的特征,没有无边界地突破本相,动物就不会用手机,用IPAD,人就不会魔法,不会穿墙越脊,死而复生,作者在这一基本级保持足够的克制和本分,这样就离现实更近些更贴切些,不因为是奇幻小说而无端虚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是最贴近读者,最容易产生代入感的手法,如果奇幻文学缺乏基本的代入感,就无法让读者接受你要展示的奇幻情节和奇幻角色。
第二级是镜像级。这部小说不仅是少年成长小说,更是奇幻小说,一系列的动物角色和植物角色作为人物角色的镜像,也就是比照物、延展物、衬托物、暗喻物,生灵活现地充斥在小说的各个章节各个角落,七个少年与七种神兽的脾气秉性神态特征一一对应,街边的大杨树大槐树大柳树暗指着少年的校园生活,桀木神的七个子女也各个具有少年的天性和气质,再加上七支斑兽军团和白沙兵团、黄土兵团、岩石兵团、烈焰兵团,小说铺天盖地浩浩荡荡展示了一幅庞大壮观的角色群,而读者最终会发现,这众多的动物植物和神灵兵团的角色无一不是为更进一步刻画少年的人物形象服务的。这就是奇幻的构架和创作想象的尽情发挥了,不具备这些,就不能称之为奇,也不能称之为幻。
人物、动物植物之间的变和不变是一道坎,变是必须要变的,不变就不能称其为奇幻文学,但变的尺度力度和节奏是作者小心翼翼地布局着摆弄着思忖着的难点。这是奇幻小说高级和初级的一个显性特征。动物和植物作为人物的镜像既要展现人的人性,人的语言特征、外貌特征、神态特征,又要保存动物植物本身的固有本性和固有特征,如果把动物植物写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那就成了低幼年龄段的童话作品,如果动物植物身上缺乏人的特征那又成了科普作品,而奇幻作品既不是百分之百的不变,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变,而是在变与不变,似是而非之间的尺度和力度上苦心经营。
第三级是跨越级。仅仅在虚与实,本相与镜像之间游走还不过瘾,还不罢休,作者还要给角色添加上神灵的特性,书中每一个少年无不具有神的天性和对自由独立勇敢智慧等超越现阶段的诸多能力和悟性的神一般的向往,这就是少年身上的神性,而不是天马行空飞檐走壁之类的魔力。
少年翊卫的形象并没有趋于神灵化妖魔化的设计,他们的成长并没有向着神仙的方向发展,也不具备眼下网络小说中热络的升级流金手指,人物角色自始至终仍然保持着北京本土初中生的本来面貌和少年人的特征。这也是作者要把一个本不存在的奇幻场景和奇幻故事安排设置在现实的此时此刻的北京城,而不是要把此时此刻的现实的北京城推向一个不存在的虚幻世界。这是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道,虽然看似在小说的呈现上区别不大,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感悟到作者的立场和出发点是要用虚幻手法变换读者对现实的体验和观感,而不是要用虚构来摧毁或者颠覆现实,现实的改变还是立足于人寄希望于人,特别是寄希望于少年一代人,而不要因为有了幻想就真的祈求于神灵,寄希望于神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