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周根宝戏曲人物画展在朵云轩开幕,展现传统戏剧经典人物与场景!

更新时间: 2025-07-29 20:46:43

阅读人数: 693

本文主题: 经典人物作品

6月13日起,南京路步行街的上海朵云艺术馆迎来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展览——《好戏在后头——周根宝戏剧人物小品展》。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周根宝近50幅戏剧人物小品,其中40余幅为今年的新作,更是让人感受到传统戏剧的无穷魅力。展览中,工笔重彩与写意水墨的结合,生动展现了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中的经典人物与场景。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长达六米的《水漫金山》。在这幅作品中,青白二蛇破绢而出,十八罗汉的泥金甲胄与靛青波涛相互辉映,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场视觉盛宴。昆剧“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是家喻户晓的凄美神话故事,而周根宝从中提炼出的一个场景,生动展现了白娘子和小青为救许仙与法海之间的激烈战斗。画面中,惊涛骇浪,虾兵蟹将各展神通,令人目眩神迷。

周根宝,这位旅美画家,出生于1945年3月的上海,现为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会员。他的成长背景和艺术经历都与上海的文化密不可分。周根宝自小生活在老弄堂,耳濡目染着绍兴戏、江北戏等传统艺术,早期的绘画风格受到前辈大师关良和林风眠的深刻影响。关良的水墨写意与幽默的线条,林风眠对形态的简化与强烈的戏剧性,都在周根宝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在这次展览中,周根宝以丈二匹《八大锤》为例,打破了传统海派工笔的界限,以焦墨枯笔勾勒出武生筋骨的铜音铁韵。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通过大量留白和速写式的线条,周根宝的作品既保留了水墨的韵味,又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观展的市民们纷纷表示,欣赏周根宝的戏曲人物画就像打开了一场连台好戏,韵味无穷。许多观众不禁感叹,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舞台再现,更是融入了艺术家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感受。这种依靠感觉来观看戏剧、创作绘画的方式,正是周根宝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如果你对戏剧艺术充满热情,或者想要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妨前往朵云轩,亲身感受周根宝笔下戏剧人物的风采。无论是京剧的刚烈,还是昆曲的柔美,这场展览都将带给你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周根宝戏曲人物画展在朵云轩开幕,展现传统戏剧经典人物与场景!

今天我们来分享著名画家杨之光经典人物绘画作品

杨之光,没骨人物画的创始人,其人物画特点是没骨却形真,无线但神足。堪称人物画新技法表现者的佼佼者。

杨之光《不灭的明灯》,1977年,纵96.5厘米横131厘米

我们在细品杨之光的早期人物画作品,其主要表达方式还是较为传统的线条加色的传统方式,在人物造型上也是注重于线条的力度,造型的精准上下功夫。他用传统的线条,结合浓淡得宜的墨色,用纯熟而传统意味很浓的方法去刻画。他的画还是在他的老师徐悲鸿的影响下,未能出其影响范畴。

但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和神韵。他的作品无论是在笔墨表达能力和技法运用中,都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 。在作品时代感这方面也是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

杨之光《塔希地的鹦鹉》69cmx69cm1990年

他在作品中的色与墨结合得非常到位,虽然未能有出自己的个人风格,但在继承传统这方面还是能见其用工之处和过人的表现能力。

杨之光《电影演员张瑞芳》65x46cm1983年

杨之光的山水之所以新风扑面,从内容上说,它开辟了许多区别于传统山水的前人没有涉猎过的领域。不是巨松山川,不是小桥流水,杨之光以笔墨表现古罗马,表现美国大峡谷,还有法国街景、威尼斯水城等等。

杨之光《克里姆亚森大叔与他的孙女》1980年

这些新的题材新的山水画,从技法上说,展示了画家深厚的西画学养,融入了西画的表现元素。

杨之光《中国古典舞》68cmx46cm1991年

如过去多用油画才能充分表现其质感的结结实实的建筑物,画家通过运用西洋透视和素描经验,讲究立体造型和引入水彩画光色,加上熟练的中国画水墨技法,从而展示出其色彩冷暖变化,总之一句话——_画家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努力创造国画山水的新面目。

杨之光《哈萨克小学生阿依努尔》63.5x48cm

杨之光《新疆舞》69cmx46cm1994年

杨之光《彭湃的母亲》39cmx27.5cm1960年作

杨之光《值班员》43.5cmx47.5cm1964年

杨之光《傣族姑娘依香伦》64x45cm1978年

杨之光《舰艇炮长》45.2cmx30cm1962年

杨之光《红日照征途》(国画) 247×145厘米 197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杨之光《雪夜送饭》(中国画)此画表现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劳动队队长给拖拉机手送饭的情景

杨之光《报务员罗增荣》31cmx45cm1962年作

杨之光《罗马街头的老艺术家》,1994年,纵69厘米横69厘米

杨之光《翻译家叶君健》68x46cm1982年

杨之光《难忘的岁月》,1971年,纵145厘米横235厘米

杨之光《红学专家冯其庸》64x48cm1981年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1954年,纵102厘米横59厘米

杨之光《小提琴手》70cmx48cm1993年

杨之光《服务员米历丽》63x42cm1980年作

杨之光《罗密欧与朱丽叶》137cmx68cm2005年

杨之光《鑿木取火的后代》1990年

杨之光《恩师徐悲鸿》,2005年,横97厘米纵182厘米

杨之光《大峡谷印象》97x59cm1993年

杨之光《浴日图》,1962年,纵117厘米横95厘米

杨之光《王贵與李香香》134cmx67cm1982年

杨之光《白族少女董玉琴》62.5x44cm1978年作

杨之光《夏河之花才让拉毛》69x48cm1980年

杨之光《藏族老大娘纳木措》67x43cm1981年

杨之光《哈萨克教师木汉》64x45cm1980年

杨之光《编竹器的农民》84cmx57cm1985年作

杨之光、黄胄《春风得意图》122x77cm黄胄合作1981年作

杨之光《回族演员李夙莲》1980年

杨之光《九八年抗洪英雄颂》,1999年,纵145厘米横210厘米

杨之光《大同市先进工作者张果花》43x31cm

杨之光《矿山新兵》,1971年,横94厘米纵130厘米

杨之光《盛马可广场的鸽群》68.5x69cm1994年

杨之光《护士邓燕明》50cmx40.5cm1963年

最擅长画《红楼梦》?难怪她的林黛玉这么绝!网友:我不准你停止画画

《红楼梦》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本中国传统小说,大家对其中的一些经典人物、经典的情节都能信手拈来,有自己的一番想法,可见它有着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力。

中最让人印象深刻并且津津乐道的就是其中众多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女子,她们的形象有正面有反面、在文中也有主有次,但无一不鲜活立体。

三言两语很难道清她们的独特,并且即使有许多的经典影视形象,后世也为这些女子打上了很多“标签”。

但每个人心中的《红楼梦》、其中的角色都是有所不同的,也是后世的我们不断对其赋予新的意义,新的形象,《红楼梦》这部名著才会有着如此的讨论度,经久不衰。

今天就跟着数艺君来学习用新的方式、画法、来表现出更为独特的红楼梦经典角色“金陵十二钗”吧~

是《红楼梦》中最为优秀的十二位女子,金陵是剧情的核心发生地,“钗”指女子。

宝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所见金陵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林黛玉、、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等位列其中。

这些女子的排位也是与她们的的身份地位、品貌、与的亲疏远近、对贾府的贡献等息息相关,我们在之后绘制金陵十二钗时,对应着人物再来仔细了解后,再融入我们的画作中。

首先让我们通过原著内容的分析,学习如何梳理出人物设定。

为例来看看红楼梦女子在人们心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在原著当中对于黛玉的外貌描写为

这是改琦所绘的黛玉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人物体型瘦削,动作姿态娴静,微微含胸也表现出了当时的时代审美。

如同原文中对于黛玉身姿的描写: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另外人物的服装样式素雅,用色也比较浅淡显得人物非常的清雅高洁。

再看到这张孙温所绘的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画面,两弯柳叶眉、凤眼微挑,鼻如悬胆、樱桃小口,将当时的审美标准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我们在87版影视剧中所看到的经典形象也是非常贴近这样的标准。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林黛玉这个的经典角色的形象塑造还是十分统一的。

近现代画家刘旦宅与王义胜笔下的黛玉形象,人物也是柔弱娇美、飘飘欲仙,画中却有着更多现代的审美特点了。

通过刚才对于画家笔下黛玉的欣赏,我们便了解到了黛玉的经典形象,以及这个形象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或许就在当下我们也可以将更加崭新的内容和画法来与这样传统的经典形象融合,探索具有全新意义的红楼梦形象。例如这样的表现形式。

将现代审美与传统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在现代插画风格中融入传统中国画技法,表现出新国风。

首先是人物的容貌、性格特征,我们可以运用更加夸张、概括的绘画方式来表现,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似蹙非蹙,曹公别出心裁地用“罥烟眉”来形容黛玉之眉,是说黛玉的眉毛极好看,就像一抹轻烟吊于额前,不浓不淡刚刚好。

。说她是“似喜非喜”与“似蹙非蹙”对应,就是说不上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也是为后面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做铺垫。

我们在表现黛玉面部特征时不必过喜过悲,让她的神情更加的内敛含蓄,捉摸不定。强调迷离梦幻之感。而眼神一定是一个强调的重点,增加细节的刻画,表现出情意绵绵欲语还休的感觉。

,通过之前对不同时代黛玉画像的赏析,我们也可把握描绘她身形的要点了,一定是如弱柳扶风一般,虽然纤细但灵动窈窕的。

原著中写道黛玉之静和动,她本就是“美人灯儿”,娇弱无力,常年吃药,且“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又是个“天性喜散不喜聚的”。

说到行动处,黛玉去看宝钗时,是“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个“摇摇的”写出了黛玉的弱柳扶风之态。贾府元宵夜宴放烟火时,“ 林黛玉禀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中。”都可见黛玉之弱。

因此在形体的刻画上定然要瘦削,而线条不能用的太僵硬,多用长弧线、曲线来表现黛玉的身形之美。

此外,黛玉的服饰色彩和画面场景风格也都在原著中有所参照。

《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刻画可谓是细致入微的。在新国风文化兴起之时,为插画师们提供了的丰富的灵感来源。

由此,数艺设研发了一套以红楼梦中的经典美人「金陵十二钗」为主题的插画课,带领大家一边感受国风文化,一边学习新国风插画技巧。

如果你喜欢《红楼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十二芳菲·入梦红楼IPAD新国风插画课》

课程适合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伙伴

供大家在开课之前自行学习、弯道超车!

免费领取水彩笔刷、纸纹和学习资料

层层剖析人设、构图、配色等插画技巧

而头像课将会教大家结合原著描述,

一门课学会两门技能,从此画头像不求人!

除了人物头像,课程还将循序渐进地讲解身体姿态、服装配饰、背景氛围到完整插画的绘制技巧。

《十二芳菲·入梦红楼IPAD新国风插画课》由数艺设与「哒哒猫工作室」合作出品。

哒哒猫深耕绘画教育15年,出版图书累计1500w册,远销海内外。B站课程特邀合作伙伴,专业团队输出专业知识。国潮+经典是信手拈来。

担心自己在课程有限时间内学不会怎么办?

帮助大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很远。

免费领取水彩笔刷、纸纹和学习资料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老师 现代 神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