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志怪不够怪,手法靠巧合,动机没眼看

更新时间: 2025-08-03 12:48:31

阅读人数: 773

本文主题: 西方恶魔书籍

没想到是这么早的书。大概有三层,故事间美丽和琢磨、故事中封闭奇怪的小镇、以及连环杀人案件。

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是整本书的锚点。作者描写了小镇上的怪异,充满各种仪式,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在这里没有老人,甚至打人,公众处决也可以,仿佛生化危机里的小村庄。但其实谜底挺无聊的,无非就是舍弃老人。不禁好奇:真的宁愿呆在这样的村子,也不愿出去过正常的生活吗?

依托小镇的怪异底色,作者加入了魔鬼的学说,天使魔鬼,甚至用登场角色名玩起文字游戏。在极端原始封闭的小镇中,加入了西方的魔鬼,可以说噱头拉满。此外,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些迟钝、特立独行,处处别扭。最后,连蟒蛇都登场了,简直大杂烩。

中,作者借助小镇的怪异底色,各种烟雾弹。但基本路线还是挺直白的。

有大量故作疑云,早知如此就如何如何的笔墨:男朋友话题,叫警察,私藏烟头、恶魔图纸等,但和谜底其实没多大关系。并不是琢磨不想,而是当时的场景,小镇的背景下,人物不得不的选择。比如即便提前说烟头的事,也查不出什么。

整体上不在场证明的处理还是挺好的,唯一比较喜欢的点。溺死、绞死的处理。但动机整段垮掉,如果说学姐先和充暧昧,琢磨来之后,再转移到琢磨,会有更多暗示和过度。

,如今两人已经脱离了小镇,两人还隔空发糖。内容丰富了一个层次,遗憾的是故事中两人互动有些少,一直是美丽救救。

很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插入那么一大段书籍推荐,哈哈。

——2024年10月19日12点26分

志怪不够怪,手法靠巧合,动机没眼看

克洛采奏鸣曲伊凡伊里奇

三篇读下来,《伊凡伊里奇》的读感是最流畅,也是感触最深的,尤其是最后临死前的反转。死亡是人存在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正是这样的主题,触发了伊凡的顿悟,在身体的痛苦以及心灵的孤独里,感受到朴实的格拉西姆的善良,那种质朴、真诚的关怀,体会到被当做一个人来对待,这种自然的怜悯也让伊凡感到关怀。

最后时刻,纯真的儿子也给父亲怜悯和关怀,妻子在最后时刻也终于放下面具,给出了怜悯。朝闻道夕死可矣,最后时刻感受到爱(普世的爱)也是美好的,伊凡也终于可以在弥留之际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对妻子的憎恶。

令我感触深的是伊凡的亲密关系,看到伊凡为了体面跟妻子结婚,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只是满足彼此表层的需求,比如年龄到了结婚,显得“体面”,就像很多人搭伙过日子,好像完成一个程序一样。 我想亲密关系最美妙的是,灵魂的契合,或者说两个人可以一直讲话,彼此理解,心疼对方,成为“我们”,就像《爱情三部曲》里《爱在黄昏前》,久别重逢,一路讲话,这么有意思。越来越发现,很多对话是带着目的地交流,迎合对方,世界上很多人是没法这么深入沟通的,无法了解也无法真切地回应对方。所以契合的伴侣不断分享,不断激发彼此,如此难得。到了《爱在午夜之前》,老夫老妻去旅行还是可以互相打趣,聊个不停,吵架也变得有意思了。

读《魔鬼》,读完感觉压抑,书中有两条线,一条是男主奋斗向上,事业、情感双丰收,里面有很多田园生活的描写,单纯美好的亲密关系,令人向往。 另一条线是男主与自己的魔鬼斗争,被性欲征服(也不是简单的性欲,男主无法自拔的对象是一个特定的人)。

《魔鬼》的结局戛然而止, 难道只能以死了断吗? 我也不知道答案。

这七个“异端”来自涩泽龙彦的主观“解剖”

《异端的肖像》是一本非常个人化的书,是涩泽龙彦的“异端”评传小集,也是他引界这些西方异端作品的内心独白。

涩泽龙彦(1928-1987)是日本小说家、法语文学家、评论家。他生于东京府东京市芝区(现东京都港区),父亲为银行职员,出身于明治著名实业家涩泽荣一所在的埼玉涩泽一族。

1950 年,考入东京大学法文系。1953 年从东大毕业后,其毕业论文是研究萨德侯爵的《萨德的现代性》。1954 年,因翻译尚·考克多所著的《托马斯:冒名顶替者》一书而受到关注。

1961 年,他因翻译萨德的《恶德的荣光》,和现代思潮社社长石井恭二因猥亵文书持有及贩卖,成为“恶德的荣光事件”的被告人。

涩泽龙彦致力于将西方社会中的文化与思想介绍给日本学界,对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等人影响甚深。他的作品深入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创作风格独特。好友三岛由纪夫曾评价他:“他在那被各种奇异的珍贵书籍淹没的书斋里进行着关于杀人和颓废美术的论述。他的知识渊博,深不可测,让人无从揣度。”

涩泽龙彦早期作品风格独特,如《犬狼都市》收录的小说中,《阳具神谭》用浓厚绵密的文体书写了疯狂的少年皇帝埃拉伽巴路斯(在《异端的肖像》“颓废少年皇帝”一章中译作赫利奥加巴卢斯)的死期。

《异端的肖像》是七位“异端”的评传合集,但这本书更像是涩泽龙彦的个人主观输出。在书中,涩泽龙彦以独特的视角和洞察,对普鲁斯特、孟德斯鸠等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他试图揭示这些被视为异端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和行为。

普鲁斯特是 20 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追忆似水年华》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涩泽龙彦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普鲁斯特的生活经历、性取向以及他对时间、记忆和爱情的独特理解。他认为,普鲁斯特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对人类普遍情感和体验的深刻探索。

罗贝尔·德·孟德斯鸠是 19 世纪法国的一位贵族、诗人和小说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思想家孟德斯鸠)。他生于法国的贵族世家,拥有巨额财富,生活优渥。罗贝尔·德·孟德斯鸠是当时文学界的一位独特人物,其举止和风格都颇具特色。

龚古尔曾评价他是“文学界的疯子,精神已经错乱,却散发着世间少有的最高贵的贵族气质”。他与普鲁斯特关系暧昧,这种关系让认识和敬重普鲁斯特的人心里产生了一丝轻蔑。在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夏吕斯男爵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的人物形象可能受到了历史上罗贝尔·德·孟德斯鸠的影响。孟德斯鸠还是于斯曼笔下的埃桑迪尔的原型。

通过对普鲁斯特和孟德斯鸠的“异端解剖”,涩泽龙彦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分析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作品,也让我们对人类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异端的肖像》中的七个人,大部分疯狂、放荡,但只要不伤害他人还算能接受。但作为杀戮者的吉尔·德·雷其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吉尔·德·雷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元帅,他生于法国尚多塞城堡,11 岁时父亲去世,后由外祖父抚养长大。外祖父曾多次打算通过控制他的婚姻来获取财产,如授意绑架并囚禁他的表姐卡特琳娜·德·图阿尔长达半年之久并逼婚。

吉尔·德·雷很早就加入了贞德的队伍,在奥尔良围攻战和卢瓦尔河畔默恩战役中有出色表现,并随贞德到兰斯参加查理七世的加冕礼,被封为法国元帅。

然而,贞德被处以火刑后,吉尔·德·雷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开始沉迷于炼金术和降魔术。1432 年底,其外祖父去世后,吉尔·德·雷搬到蒂福日城堡居住,并在那里开始了残忍的杀戮行为。他杀死了几百名六岁到十六岁之间的男孩。

“评论诸家众说纷纭,米什莱称有一百四十人,格雷斯称有一百五十人,朱尔·拉尼奥称有二百人以上,于斯曼也认为虐杀八百人荒诞不经。八年间,蒂福日的村庄也好,拉谢兹也好,男孩全都不见踪影,尚托塞城堡内,塔楼的地下室里尸体堆积如山。”

由于生性豪奢且没有收入,吉尔·德·雷迫切需要大量金钱。在亨利埃·格里亚尔的推荐下,他结识了意大利籍的弗朗索瓦·普勒拉蒂。此人原是僧侣,沉迷于黑巫术研究后还俗。弗朗索瓦告诉吉尔,要用活祭与魔王交易才能获得黄金,但第一次活祭失败了。他们认为是祭品的问题,第二次便采用了男孩做活祭,却因天气原因再次失败。弗朗索瓦怕失去吉尔的宠信,因而鼓励他多多杀戮。

吉尔·德·雷的行为最终引起了人们的怀疑。1440 年 5 月 15 日,六十多人冲进他的府邸并软禁了他。同年 8 月 24 日,他被关进监狱。尽管从犯很快招认了罪名,但吉尔·德·雷仍认为自己的军功可以赦刑,于是写信给国王请求帮助,然而国王决定对他施刑。彻底崩溃的吉尔向神父忏悔了罪行。

1440 年 10 月 23 日,法庭以“异端、叛教、巫师、奸淫、召唤魔鬼、占卜、滥杀无辜、偶像崇拜、离经叛道”等罪名宣判吉尔·德·雷和他的三个手下在南特被处以绞刑处死。而弗朗索瓦·普勒拉蒂在此之前已在监狱中自杀。吉尔·德·雷恳求法官对他施火刑,但最终他先被处以绞刑,而后在火刑架上焚烧示众,时年三十六岁。

在后世的传说中,吉尔·德·雷成为了童话故事中“蓝胡子”的原型。他的故事反映了一个人在经历重大变故后,从曾经的英勇骑士堕落为残忍的杀人魔的过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

当然,涩泽龙彦的“异端解剖”有时过于主观,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存在争议,例如他对普鲁斯特的性取向的解读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但作为拓宽眼界来说,这本《异端的肖像》还是值得一读的。

标签: 现代 皇帝 西方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