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国恐怖小说史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管哪个年代,残忍暴力、庸俗下流、荒诞不经、曲折多变的文学作品都是最受大多数人欢迎的趣味。
大约在100年前的上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流行一种专供普通民众阅读的“纸浆杂志(pulp magazines)”。它们通常使用最廉价的木浆纸印刷,甚至边缘都不予切割直接手撕成毛边。其中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想象其大概,必然是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感官刺激的冒险经历或是恐怖故事。
如果你想知道这类小说的风格与看点,大可购买一本《故事会》二十年合集,就大概能够明白了。
这类杂志通常卖得很便宜,给作家的稿费也完全无法跟那些严肃的文学读物相比,但是它对量的需求相当大,只要你写得凑合能看过去,并且能让人找到乐子,就可以在上面发表。而且,这些杂志也极少会限制写手们的写作方向,所以吸引了大量郁郁不得志的文学爱好者前来挥毫泼墨顺便挣点零花钱。著名的洛夫克拉夫特就是专门发表玄奇怪谈的《诡丽幻谭》杂志的一名签约写手,他的传世名作《克苏鲁的呼唤》也不错是其中的一篇而已。
到了上世纪30年代,被格雷迪·亨德里克斯称作“纸浆小说”的地摊读物开始了类型分化,因为大众的爱好和趣味不同,这种通俗文学被划分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就像商店里卖的货物一样被标记上了“水果”、“蔬菜”或是“肉类”这样的标签。毕竟,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的通俗小说,本身也确实就是一种文化商品。小说类型的划分,最重要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不同阅读偏好的读者遴选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前来消费。
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就像是一个喜欢吃素的消费者不会在超市的肉类柜台前停留,想要买水果的消费者也不会特意步入粮食购货区。如果一位读者想看的是快意恩仇的硬汉传奇,那么他就会优先从带有“侦探”这个标签的小说中选一本;如果另一位读者喜欢的是跟现代科技有关的浪漫幻想,那么他自然就会从带着“科幻”这个标签的小说中做选择。
其中有一支纸浆小说,从硬汉派的“守护者”系列中逐渐分化,摒弃了让人安心的强大主角,而把其中神秘主义的、令人心惊胆战的恐怖时刻当成了主料,历经变迁之后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恐怖小说”,并在二战以后点燃神火,成为美国流行文化中最为吸引读者的一大派系,并一直火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横跨半个世纪。
为什么恐怖小说会这么受大众欢迎?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原因:新鲜、刺激。本书中,作者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要想写出最受欢迎的小说, 最要紧的就是在书中塞入尽量多的“美妙胴体,无因暴力和放肆性爱”。恐怖小说恰恰就是最容易塞进暴力、色情与邪典的小说类型。
最初被写手们用来吓人的是西方人的老朋友——撒旦,人们发现自己生活中到处都是这位宗教传说中最大魔鬼的足迹。他不但要策划一个接一个针对人群的阴谋,甚至还要恋爱、结婚、生娃、买房、养孩子,毕竟主角总是撒旦本人,作者和读者都会腻,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类似《撒旦的新娘》《撒旦的女孩》《撒旦的公寓》《撒旦的私生子》之类作品。作者辛辣吐槽说:“这些标题刻画了撒旦从自由自在的年轻恶魔走向倦怠中年的肖像画”。
或许是因为读者群慢慢长大,人们对撒旦和信仰祂的邪教就没了太大兴趣,现实的压力成为恐怖小说作家的灵感源泉。“撒旦不再是你的邻居,祂就是你自己。”很多故事发生在粗野而肮脏的贫民窟,当初流行的种族歧视和越战伤痕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恐怖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到了后来,甚至专门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恐怖类型——婴童恐惧。小说中的主角全都是凶戾的婴灵、可怕的孩童,或是无法无天的小丑木偶。
由此可见,熊孩子们带给父母的恐怖压力,可能比撒旦还要可怕。
通俗文学是面向大众的文学形式,所以必须针对写作时读者的政治倾向、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以及阅读趣味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或者可以这样说,通俗文学并不像严肃文学那样是单纯作者个人的表达,而是是作者和读者一起配合协作打磨出的作品,带有更多的时代元素,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恐怖小说的题材也越来越扩展到了多个领域,写法也越来越生猛且肆无忌惮。古代传说中的女巫和魔怪、外星远道而来的怪兽、嗜血可怖的动物……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他们不会写的。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股猎奇风潮之下,又有不少作家重新开始思考怎样用更精妙的文笔、更深邃的思想来升华这些恐怖领域里的鄙陋故事。一代代成千上万的恐怖小说化作了养料,孕育出了乔治·RR·马丁的《热夜之梦》、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托马斯·哈里斯的《沉默的羔羊》等堪称经典的小说。甚至在马丁大爷后来创作的《冰与火之歌》这部奇幻史诗中,我们也能读到恐怖小说那种黑沉压抑的恐惧气氛。
不过,恐怖小说的题材再多,也终有穷尽之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渐渐就开始流行单纯以血腥场面刺激人们眼球的“喷溅朋克”并最终在90年代走向黔驴技穷。当《沉默的羔羊》出版的时候,“恐怖”已经变成了“low”的代名词,人们开始追捧带着“惊悚”、“烧脑”或是“悬疑”标签的新类型小说。与此同时,那种善于营造气氛的日系恐怖开始走向了成熟。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恐怖小说历史的追寻与探索,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自己读过的326部恐怖小说,并给它们分门别类,立碑作传。他语言幽默风趣又善于吐槽,渊博的小说阅读经验和冷烂欠的写法相得益彰。让我这种写书评和书单的后辈顿生高山仰止的感觉。
另外,书中还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囊括了作者讲到的很多小说的封面,唯一比较可惜的是,这些书大多数都没有中文版

读书笔记之《魔鬼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是一本既有经济学深度,又兼具文学特色的书。作者是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和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 J. Dubner),分为四册。下面分别是四册书籍的主要介绍:
《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主要通过经济学的方式,探索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复杂逻辑的现象和问题。有些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仔细探究起来发现会有关联。
比如教师和相扑力士有何共同点?这一章,说明有利益就可能触发违反道德底线的事情,比如作弊。主要看作弊的代价和以此带来的收益。
比如罪犯都去哪了?主要讨论美国20世纪90年代犯罪率下降的原因。全文主要阐述人们经常认为的新型的治安策略、灵活的强制管制和良好的经济形势都是不是犯罪率下降的最好原因。最后论述原来是堕胎合法化,导致很多对未来可能成为罪犯的胎儿因母亲各种对未来抚养胎儿程悲观态度而堕胎,产生罪犯的人减少导致了犯罪率下降的原因。这一章的主要启示是,犯罪率下降并不仅仅是执法和刑罚的结果,而可能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此外,这一章还强调了数据分析和对现象背后的隐藏因果关系的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比如怎样才算完美父母?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能够有较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关联言传身教给孩子。最主要是对孩子的成长关心、负责。
《魔鬼经济学2: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进一步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彻底升级读者的思考方式。书中几乎讨论了生活中的所有话题,包括婚恋、教育、节食、戒烟、工作、音乐、休闲、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经济预测、体育赛事等,但都不是从人们熟知的角度入手。在经济学家眼中,生活即决策,即利益的权衡。这种线性视角直指繁荣与复杂背后简单而清晰的真相,帮助读者避开生活中的陷阱,做出更高明的决策。
- 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础。了解动机,或者解读动机,是看懂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 懂得要衡量什么、如何去衡量,能使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些。没什么比数据的纯粹力量更能有效地拨开层层迷雾、化解矛盾了,尤其是针对能激发情绪的热点话题。
- 传统观念常常是错误的。盲目接纳这些观点会导致粗糙、破败甚至危险的后果。
- 相关并不等同于因果。当两者同时出现时,人们很容易猜测二者存在着因果关系。
《魔鬼经济学3: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不同寻常的分析,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教授如何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思考,即如何做出魔鬼式思考。书中涉及商业、慈善、体育、政治等多个话题,旨在提供解决问题方式的全新蓝图,帮助读者改变生活甚至改变世界。
■ 1.找到人们真正关心什么,而非口头说关心什么。
■ 2.选用对对方来讲有价值,而对你来讲开支小的诱因。
■ 3.注意人们的反应,如果这反应使你惊讶或沮丧,从中学习并尝试不同的方法。
■ 4.尽可能地制造化敌为友的转换框架。
■ 5.永远、永远不要臆测人们会因“这样做正确”而去做一件事。
■ 6.要知道,总是有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和你的系统做游戏,用你无法想象的方式打败你。请你为他们的机智喝彩,而不要咒骂他们的贪婪,哪怕这样想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疯掉。
如何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如何去说服一个人
■ 1.与我无关,都是为了你。与对方产生公鸣
■ 2.别以为自己自己的论点是完美的。理性说明存在不足之处
■ 3.要肯定对方论点中的合理之处。
■ 5.以故事作为切入点,作为更有效的说服手段
放弃的好处:放弃是魔鬼式思考的核心。如果这个词依然令你恐惧,那么让我们用“放下”一词代替吧。放下那些折磨着我们的传统认知, 放下束缚着我们的人为限制,放下对承认不知道的恐惧,放下指使我们把球踢向球门一角而非中心的习惯性思维,即便踢向中心的命中率更高。
《魔鬼经济学4》则是一本精选集,展现了列维特和都伯纳的有趣大脑和他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读完本书后最大的体会是要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同时感受到经济学的强大,它不仅仅是研究经济的,厉害的经济学家能从各种数据中找出隐藏的规律,从而产生收益。同时经济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过程中问题定位分析类似,都是找出关联因素,保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一验证这些因素,然后逐一排除,逐一验证。
- 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名言:"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却无权拥有属于自己的事实。”你若执意认为水的化学式是HO2而非H20, 那么早晚会有人证明你是错的。
- 人们往往把过多注意力放在了实际成本而不是机会成本上。机会成本是指你在某事上每花一分钱或一个脑细胞时所放弃的利用它们的其他机会。实际成本通常容易计算,而机会成本的计算更难。
我不指望你们十全十美,但我希望你们精益求精
,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这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如早上喝豆浆时,第一间粥店服务员问“要不要加鸡蛋”,“加”与“不加”即是“锚定”。但第二间粥店服务员若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则“一个"或“两个"便是“锚定”。显然第二个问题更有利于促销,这就是锚定效应在起作用。
。 对社会科学了解越多,我们就越明白人虽然重视独立,实际上却几乎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从众行为驱使。
要求将某项行为的边际成本设定为等同于其边际效益。假如几乎所有信件都贴有邮票,百分百准确地检查每封信所产生的效益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让未贴邮票的信件通过有其道理。(同理也适用于纠查乘火车逃票的人。)
,也就是你所计较的是其他人对你的看法。在人类撒谎的众多原因中,我一直认为--相对于为获益、避祸或脱责等原因撒谎--声誉谎言是最有意思的一种。
- 多数人不擅长风险评估,他们总是夸大引人注目的低概率事件,而忽视更加司空见惯、稀松平常(却有着同等危害性)的事件。某人对恐怖袭击和疯牛病的担忧程度可能甚于世间一切, 但实际上她多担心心脏病发(并因此保重身体)或担心沙门氏菌(并因此把切菜板彻底清洗干净)反而更有神益。
恐惧是人类所持有的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
《恶魔幻影志》是日本文化学者、幻想文学大师涩泽龙彦关于恶魔幻想艺术的文化札记,收录了其于1961年发表于杂志的九个珍奇篇章。
读书之前,看作者是日本人,原本以为是一部亚洲鬼怪集,没想到说的却是 “洋鬼子” 的故事。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不是一本小说,也不同于散文,它更像是一本阐述欧洲鬼怪进化史的文献。同样都是说鬼怪,同样都是利用未知制造恐惧,中国人讲鬼怪的方式明显更直接。
中国鬼故事的翘楚当然是《聊斋志异》了。比起欧洲人赤裸的在绘画中呈现恶魔形象,中国人更善于让鬼怪仪容乔装成弱女子 然后在某个雨夜幽幽出现在书生的背后现原形。
最深的恐惧,往往都是未知的恐惧。
在涩泽龙彦张牙舞爪形象的恶魔、鬼怪描写下,我倒是一下子代入了前几年日本的科幻电影《寄生兽》。
电影讲述了,从海面上飘来的 “寄生虫” 的微小生物,它们寄生于人类脑部,指使人类互相残杀。
这种外来物种入侵的开场,倒是真有点上帝视角来惩罚人类的意思了。
第一次读涩泽龙彦的书,看到很多抬头称谓都离不开 “暗黑美学大师”。
日本人对暗黑美学的崇尚,好像从来没有中断过。岛国的国家性质,让这个国家的人民似乎生来就有一种孤岛型的暗黑人格。
这里的暗黑人格,并不是贬义词,不代表反人类的暴力倾向,而是把暗黑当作一种表带情感的文化方式。日本当代文人里,这一类最鲜明的代表,想必一定有擅长写妖怪的京极夏彦和喜欢写暗黑色系童话故事的乙一了。
每次看京极夏彦,我总是本能的想起长着女人脸的大蜘蛛络新妇。毛骨悚然
乙一的书里最喜欢《zoo》,用最朴实的笔触,写了最离奇的故事,简直妙不可言。
这本书虽然小巧,但是对于欧洲恶魔的参考价值却非常高。
大量的文献、油画、木版画、壁画,具象又抽象的呈现了那个时期的欧洲鬼怪形象。
看着这些触目的黑白图像,我想我大概能明白为什么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说 “恐惧是人类所持有的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
恐惧心理所滋生的,是人类天马行空的恶魔幻想。
看完书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定位又有了新的理解。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欧洲鬼怪科普全书,我更愿意称它为欧洲恶魔艺术化呈现方式的艺术史随笔集。
看起来说的是虚无缥缈的欧洲恶魔,但是每一幅木版画、每一处文本的引用都引经据典。
作者涩泽龙彦也在序言中坦言,这本书是一本重新集结整理后的再版书,初版发行于17年之前。那是他不过三十岁,不顾知识储备与参考文献的匮乏,但凭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就执意挑战在当时的日本尚无人涉足的领域。如今想来,不曾亲眼见过一座罗马式教堂却洋洋洒洒写下数万言,不免让人羞惭。
17年来,他一直在收集中世纪恶魔题材绘画作品相关的书籍,如今它们已在他的书房中堆叠成山。
不得不叹服,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用了最严谨的方式 向我们描绘了那个最富有想象力的世界。
书腰上,三岛由纪夫的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要是没有了这个人,日本该会是多么寂寞的一个国家啊。
出于好奇,所以专门去查了一下,涩泽龙彦与三岛由纪夫交往的十余年,“ 是我二十七八岁左右到四十岁出头的黄金时期 ”。
果然,一个人的社交和朋友圈就是这个人的名片之一。
涩泽龙彦甚至专门写了一本关于三岛由纪夫的回忆录。
1957年1月的某天,涩泽龙彦带着自己的译作《萨德选集》第三卷来到三岛由纪夫家,昭和时代日本文坛上两颗耀眼彗星的轨迹由此汇合。
一位名作家、一位暗黑美学大师。两人相交十余年,既是知己、又是知音。
上篇:小说素材之西方恶魔的传说
下篇:带战神的名字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