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经典故事
中国有句古话叫“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心存敬畏,不要天良丧尽、坏事做绝,因为就在头顶三尺的地方便有神明监察着你的一言一行,并根据人们的行善作恶来断定祸福因果。
道教承负理论认为,人们在世间所做的一切事情,天地之间的司过之神会分毫不差地把这份报应呈现出来,近报在己、远报儿孙,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涉及到整个家族的利益。
自古以来,人们在遇到某方面不如意时,就会到相应的庙宇中叩拜。这里“举”是指向上的意思。道观中都有香案,是摆放香火的供桌。公众号,“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原意,是说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虔诚祈祷供奉的话,神明会显灵帮助你。后来出现了引申义,表示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你头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为没有人在旁边就做坏事,因此含有劝善规过的意味。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曰“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这句话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及时地止恶行善。
在中华文化语境内习惯讲究对仗,因此“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也被赋予了上下文的联系。如“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意为:不要以为自己干了见不得人的事不说给别人听就过关了,在每个人的头顶三尺处时刻有神灵在看着你。又如“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话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据传,清朝有一位名叫叶存仁的官员。他为官三十余年,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遂拒礼而去。
为什么叶存仁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呢?这说明叶存仁知荣辱、讲自爱。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因此,他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但并不是每个人自律性都和叶存仁一样强大,所以就更加凸显神明的监察意义,于是与“举头(头顶)三尺有神明”这句话联系起来,就更加符合大众人群的需求了。
《易经》上说:上天对于骄傲自满的万事万物,总是亏损他,以帮助谦虚的事物。山高处的水,总要往下流,以添补低陷的地方。公众号嗣汉天师府,鬼神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总要折损他,而庇护谦虚之人。人心也一样,骄傲自满者,必为人所憎恨,惟有谦虚之人,才受人敬重。
道教经典中也着重强调曰:善念刚起,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恶念刚生,祸虽未至,福已远去。天地间的司过之神并不是为了督察人们做坏事之后给予惩罚,而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万民实现善道教化。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修心向善,广积福德,命运自然会改变。
不做违背良心和大众利益的事,完善自己的人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这就是改造自我命运的根本,也是举头三尺的神明最愿意看到的人间景象。杨钧淇分享

道教故事:道家的盗天之术让人三年暴富!
道教认为盗天而无殃(出自列子),大家可以理解找天偷东西,是不会有祸事的。《黄帝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如何找天偷东西,是道教从未形成教团前就有的执着。
这种执着让道教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主要来源,历代高道发明了不少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让不少行业奉道家先人为祖师,这是道教祖师爷留给我们的面子。兴扬不说闲话了,今天来给大家说说齐之国氏如何通过盗天三年成为富翁的故事。
本故事记载于《列子》中,为方便大家阅读,兴扬会加入一些现代词汇。齐国有个富豪名为国氏,宋国有个穷光蛋名为向氏,为了发财致富向氏找上了国氏请教如何发财。
国氏开门见山的告诉向姓:“我特别擅长偷东西,我偷东西一年家境够用,我偷东西两年家里富裕起来了,我偷第三年就成有钱人了,后来偷的东西太多了用不完,我就四处施舍困难群众。”
向氏听了之后大喜,自觉发现了发财致富之路。从回家的路上就开始偷东西,一直偷到回家,然后他就被抓了!被抓了还不算,还被罚款,这一罚让向氏被罚的底裤都卖掉了,觉得这国氏不地道,骗我了!于是向氏借了一笔钱去齐国。
见了国氏后向氏就开始抱怨,国氏看他火气小了才问:“你偷的是什么啊?”向氏说:“你说偷东西嘛,我回去路上就开始偷了,最开始是别人晒的破鞋子,我想破鞋子虽小,但偷东西不能在乎小,我就偷了,于是只要看可以偷东西我都偷。不能不说我已经为偷竭尽所能了。”
这下给国氏搞的很伤心了:“哎,你偷错东西了!我给你说我偷的是什么啊,这天下有天时地利,我偷窃天时地利。这还不算,我还偷窃天雨偷窃山林之泽来滋润我的滋润,我还在地上偷窃野兽,在水里偷窃鱼鳖,这几样东西没有我不偷的,因这下都是天生出来的,所以称之为偷啊!偷天老爷的东西是不会有灾殃的,而你偷的都是有主之物,是别人的财产,你偷这些被问罪不能怨人啊!”
这一番话让向氏脑袋很迷糊,觉得这人又要骗我了,于是去请教住东郭先生。东郭先生说:“你全身的东西都是偷的啊!偷窃阴阳之气来成就你的性命,完善你的体型。更何况这些省外之物,哪一样不是偷来的了?诚然天地万物是不能分开,但认为它们是自己的,这是糊涂啊!国氏以道理偷窃天地,谁也说不出他不是,你以个人的能力来偷窃他人,把所以被问罪。认为有公私之别,是偷盗,认为没有公私之别,也是偷盗。
但把公共的东西当做是公共当做是公共的,把私人的东西当做是私人的,这是天地之德(天地的道理,类似于俗话中的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如了解天地之理,谁是贼了?谁有不少贼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道教相关的玄学、文化、神秘故事,请关注全真道士梁兴扬的微信公众号:chincoo,以及其同名新浪微博
九个道家的小故事,看完受益匪浅
关于道家故事数不胜数,有的人说学道是一种智慧,有的人说悟道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人能够准确给道定义。或许一旦定义,说它是什么,其实已经概括不了它不是什么了。
道长指着枝头的一颗嫩芽,问弟子:“你能否掐断它?”弟子说当然可以。
“你能否掐断整棵树的嫩芽呢?”道长进一步问。弟子说,当然可以,把这棵树砍掉就是了。
“但你能掐断这个春天的嫩芽吗?”
假如你的心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是一座春天的花园,谁又能掐断你内心梦想和希望的嫩芽呢?
道长问,天空大吗?弟子说,大。
道长问,树叶大吗?弟子说,不大。
道长问,天空能挡住人的眼睛吗?弟子说,不能。
道长问,树叶能挡住人的眼睛吗?弟子说,能。
挡住人们视线的、迷失人们心智的、阻碍人们前进的,往往是生活中的一小片“树叶”、一小点疙瘩、一小步坎坷。
一青年向道士求教:“师傅,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道士反问,青年一脸茫然。
“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
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一道长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的手指。道长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
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
道长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有时候我们的错误在于,因为外界而过多地改变了自己。
少年问道长: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道长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
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
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
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然”。
小道士负责清扫道观落叶,每天要很长时间才能扫完。
有人对他说:“你打扫前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明天就不用打扫了。”
小道士觉得很对,就高兴地照办了,可第二天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万事都不可急于求成,做好今天的事,就是对一生负责。
一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
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
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
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变得更加美好,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一天,道长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
道长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快乐,有的人是幸福,有的人是成功……但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活着是为了生气的。
没有谁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生气玩儿的,但很多人却有事儿没事儿就生气。其实,不是生活中的不顺心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