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五行是什么
先秦道家与阴阳家承认五行是构造自然的元素,于是把五行的活动变为相生及相克,并加时间的循环,便成为阴阳五行家,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道家五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l类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巳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辛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任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己复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本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水各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西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五行中每一“行”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行相克,是指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 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是指事物的相互资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道家五行功始创于唐代药王孙思邈,千百年来,一直在道教内部传承,是道教修炼的筑基功法,是万法之宗、众功之基。具有简便易行、效果神奇等特点。
初练道家五行功的人,由于经络尚未全然畅通,周天未开,所以应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三个月或者半年后身体自觉适应五行功法,全身舒展、脏腑调和、经络通畅,周天运转再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练习。此乃练内敛神、调和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气血的绝顶功法,久而久之,定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起势(预备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向内扣,膝微曲(自然放松,不绷紧而矣),微收臀,尾闾与地面垂直,两臂自然放松下垂,下颌微收,头颈竖起,眼观鼻,鼻观口,口向心,舌舐上颚(不需要用力,轻微抬起而已),气运丹田,一吸一呼为一口,吸满后屏气,津液咽下。
功能作用:练内之法,乃是调动真气运行之术。预备式能够凝神定志,调五脏六腑恢复平和,驱除杂念,气血调和,血脉自通。

道、道德、道教与道学,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概念,它们是一回事吗
提及“道”,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老子和《道德经》,想起道家、道教,修炼功法的可能还会想到内丹学。
的确不错,老子及其《道德经》确实是“道”的应有之意,但却只是“道”的重要和主流分支,而不是“道”的全部。本文把道、道德、道教与道学几个概念并列,意在说明,道有大道、小道之分,也有本原与杂糅之别,本文将通过区分“道”的基本内涵,理清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老子及其《道德经》。
“ 道”是中华民族世界观的高度概括,是华夏先民智慧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从黄帝到老子,从先知大德悟出河图、洛书,到“三易”、道德经,再到宋明理学,无论儒道释,还是诸子百家,一以贯之的就是一个“道”字,他们都站在各自立场,以释道、弘道为己任,因此说,道学思维已深深注入华夏民族的精神血液之中,广义的道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有在中华立足发展的外来文化,无不灌注道学思想以加入中华文化大家庭,不然,只能消亡。
“道”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方式途径,道分阴阳,也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一切存在都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及其运行方式,把这个观点归纳为一个符号,那就是“道”。
人类的智慧是一个从蒙昧到成熟的渐进过程,远古智慧化身的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演绎出一个最古老的文化图腾,这是人类智慧的重大转折点。传说中的伏羲氏人首蛇身,“道”字便以伏羲为原型创造而成,道中的“首”代表着伏羲的人首,辶字旁则是伏羲的蛇形身躯,伏羲本身就是“道”的化身。
“道”本身不复杂,但由于道学与原始宗教和后来的道教分界不很明朗,加之经典古本的百家争鸣,致使后人对道学最根本的理论体系的认识相距甚远。比如《道德经》,自古以来诸多版本的认识解译千差万别,甚至自说自话,
道教界以《道德经》为立教之本,更偏重于道的“玄“深意境。而学术界,则更是五花八门各成体系,比如道、儒、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医等等,虽各说各话,但最终落脚点都是道,他们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都是围绕着各自认为的”道“,来展开学术争鸣,以匡天下。
各个国家在施政上不可能只用一家学说,即便是以法家学说为主体的秦国,除了去儒、去墨而外,其他各家也均有相当的生存空间,于是就出现了各家杂糅他家之”道“的办法,以提高本家学术的适应性,这也就形成了以天下为本的”学“派,以政权为本的”术“派和以本主体为本的”教“派。
宋明道学其实就是理学,是入学的新阶段新形式,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哲学化了的新儒学。所谓哲学化,就是把儒家原本的信条式的说教,发展成理论化、系统化,一改政治化儒学而为伦理道德化儒学。
宋明道学是在吸收道家、佛家思辨性和佛家的禁欲主义后,成长起来的一个儒家新学派。宋明道学之道就是“天理”,这个天理就是道德神学,他们把理与道家的道相提并论,认为"理"是产生宇宙万物的精神存在,为神权与王权提供的合法性依据。
后世所谓的假道学、伪道士,就是因宋明道学而来。这是针对宋明道学口称仁义道德,实则以学致仕而言的,与传统的黄老之学相去甚远。但宋明理学的思辨性和学术的系统化,为儒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哲学范畴的“道”所反映的是世界的规律、原理、本原、本体。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的涵义却有所不同。
道家,道家的“道 ”说的就是宇宙的本原和规律,《道德经》就是关于这种“道”的经典论述。在道家学说里,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形无像,无始无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亘古永存。老子的“道”包括但不限于人,可称之为大道之道。
儒家的“道 ”说的是“中庸之道”,专注于人,主要是讲做人的学问是人生的修养处事方法论。儒家的“道”是为君主服务的,因此儒家的道,只研究人,可称之为人学之道。
释家的“道 ”说的是“中道”,中道即不堕极端,脱离二边。
“道”字本身即是阴阳,”首“字头上半部“--”在八卦里代表阴,两点下的“—”代表着阳,一阴一阳合而为首,即“一阴一阳谓之道”;“—”字下是一个“自”字,即自己、本体,强调道的体悟属性;"走"字底,是大道运行绵绵不绝的意思。
道的四层含义:过程、本原、规律、法则
。道既是对宇宙万物整体性和系统性概括,也是对其发展过程的概括。道并非静态实体,而是过程,即道生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周行不殆,其运行轨迹与运行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即渐行渐远,远到某种程度周而复始开始新的循环。
道“为天地母”,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所由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作为本原的道浑然一体,“无”和“有”均是道的存在形式,同出异名而已,是不同角度与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用“始”“母”“根”“门”等表示本原。
作为本原,道具有唯一性,它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表明他的唯一性。但作为本原,它又是客观实在的,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终极原因;“大道泛兮”是说道普遍存在的。我们知道,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作为规律,我们不妨把矛盾换成道,用矛盾的普遍性来理解道的普遍性,就容易接受了。
万物源于道而复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复命曰常”,回归本性即是规律。而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天地万物却受着它的支配与制约,规律不可抗拒,“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遵者可长生久视,违者则”早已“,即早死。
老子视“道”为法则,“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一根本原则废除了,才有了不靠谱的仁义,“大道废,有仁义”。因此老子主张唯道是从。
老子认为,对于“道”这一法则的认可程度是有区别的,具有很高修养的人,其自律性强,原则性强,能够守道并勤勉而行之,故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坚守道的原则,才能真正地奉献社会,故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的原则坚守与否的结果不同,所以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尊道守则,天道助之,违道悖则,天道诛之。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建筑里的风水堪舆术
风水堪舆术是我国古代人们为阴宅或阳宅选择地理位置的一种方术。古代风水学认为,人们在建房造屋时,周围的地形地貌结构、山川河流走势乃至于道路走向、森林树木布局等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仕途前程,祸福吉凶,子孙后代的命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宗教环境。从宏观地基的选择到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无一不体现着天人感应的宿命论和神道教色彩。
武当山位于翼轸之间,自乾兑起,水出震宫,自有太极,具体位置在均州之南三舍,先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大岳。玄帝升真之后,谓曰非真武不足当之,故更名曰武当,周回八百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五台、五井、三潭、三泉、四石、
如果庙观按照风水的要求进行选址建筑,就一定会成为三吉六秀之方位,就是迎禄、纳福、存元、祥泰的好风水。就能够达到官民三吉的目的。而武当山的山系起自乾兑,河流出自震宫,这样的方位完全合乎风水中三吉六秀的要求。只要选择的宅地方位同风水要诀中的任何一个方位相吻合,就是理想的宅基地了。在八卦中,乾为南方的方位,兑青示东南方的方位,而真武神是北方之神,坐镇南方的武当山,同朱棣从北方的燕王到南京入主大统当了皇帝相吻合。
阴阳五行思想在道教建筑中的运用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的设计还是在每一个建筑单元的建造中,无论是地基的处理还是庙观墙体及屋面琉璃色彩的选用,都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作用。
紫霄宫是目前武当山古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宫观。现存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藏经阁、钟鼓楼、东西道院等近150间庙房,十分富丽堂皇。紫霄宫建筑在展旗峰的半山腰之间,主体建筑布局在中轴线上的十层崇台上,靠数百级巨石台阶联系为一个整体,蔚为壮观。但是,由于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五行家认为,北方对应水。宫殿前面应该有水环绕,才能够聚气,才能够体现真武神的本质和灵验。为了达到阴阳五行的这一要求,武当山的建设者们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紫霄宫龙虎殿外的大小宝珠峰之间,垒砌三十多米高的石坝,拦住下泄的山泉,在半山腰筑成了一个蓄水上万立方米的人工湖(禹迹池),实现了“门前水口锁万金”的目的。
阴阳五行理论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建筑材料颜色的选择与运用上。在五行中,白色对应为金,红色对应为火,青色对应为木,黑色对应为水,黄色对应为土,土居中央,至为尊贵。因而,在各种颜色中,黄色也就是最为尊贵的了。依据这一原理,皇室的住所宫殿,皇帝、皇后、皇子皇孙的衣饰一律着以黄色,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黄色几乎成了皇家专用的颜色。由于武当山道教建筑是朱明王朝的皇室家庙,所以武当山主体建筑太和宫金殿、紫霄宫、、五龙宫、王虚宫等八大宫殿的中轴线上的庙房全部使用黄色琉璃瓦作屋面,显示了皇家庙宇的尊贵,这是一般地方和民间庙观所没有的。至于每座庙宇的宫墙基本上都采用红墙黑瓦的统一规格。这是因为,在五行中,红色为火,象征兴旺发达之意,寓意教门昌盛,道业长存;而黑色为水,水可制火,大有阴阳相互平衡,企求平安的良好愿望。
按照风水对阳宅的具体要求,规范每一个庙观单元建筑的风水条件和环境
遇真宫是武当山主体建筑八宫之一,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一代名道张三丰而修建的。它背靠凤凰山,面对及山下的水磨河,做到了背山面水,气势夺人。四周群山环抱,树木长青,一泓涧水,碧波清澄。红墙绿瓦的宫墙,金碧辉煌的宫殿,绿树掩映的道房,完全是一处诵经布道的理想之地。然而,潺潺不息的水磨河日夜东流,难锁地气,犯了风水家的忌讳。为改变这种状况,建庙之初,就围绕宫墙挖了一条宽数米的护城河,达到了“水须围抱作环形”,“门前水口锁万金”的目的。宫门前,在护城河上修建了三座汉白玉石拱桥,取名金锁桥,寓意锁住宫殿财气,以保庙观道气常存,永远兴旺。武当山数百座道教建筑,分布在三条各长达近百公里的建筑线上,无论是建造在平川河边,还是建造在峰岭坡坨,全部都达到了同风水要求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人工进行了不少的加工,但是丝毫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一种虽为人造,却宛自天开的艺术之美的享受,不能不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以协调天、地、人三才感应关系为基本出发点,以风行水土能趋吉避凶、迎禄纳福、招财进宝为目标,以天人感应和宿命论为理论基础的风水学,对我国古代城镇村落、宫观庙宇、住宅陵墓、办公厅堂等建筑的选址建设改造都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您的每一次转发就是一次蝴蝶效应,会有更多的人因您而种下一颗善的种子,您也因此结下一段善缘。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阅读者。
☯青山微信号:qshd105 茫茫人海,相识便是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