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先天之炁,阴阳二气”道教医学《玄隐遗秘》,比《黄帝内经》更强

更新时间: 2025-08-06 12:45:36

阅读人数: 383

本文主题: 道教中阴阳功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一本古老道门专著—《玄隐遗秘》,据说以前都是藏于背后的,2008年,第91代传承人三申道长公布了40多万字的《玄隐遗密》,才能窥探其一二。

我们收藏的版本是清晰黑白版本,属于三申道人的手札,重新整理分类的,总共373个筒子页,容量为103M大小。

一、道门古籍《玄隐遗密》概述了什么内容?

《玄隐遗秘》是中国古老道教的一本重要著作,由商代的容成公撰写,它是一部涉及面广泛的自然医学专著,并被誉为道医奇书。

该书由《九真要》《九常记》《黄帝内经·太乙版》《阴阳大论》四部分组成,其中《黄帝内经·太乙版》与现代通行的《黄帝内经》有很大差异。

书中阐述了先天之炁的概念,以及阴阳二气的重要性。

据传,《玄隐遗秘》是商代容成公所著,收集了远古流传下来的经典,用了十三个春秋整理编辑成册。在后续天下大乱的时期,典籍传承人隐姓埋名,藏匿山林,历经91代传承,未曾断续。

道门古籍《玄隐遗密》,重点聚焦了那些?

《玄隐遗秘》的内容主要聚焦于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的一些删节内容,包括内经72卷、九纪36卷、九真36卷等内容。

此外,《玄隐遗秘》还包括了一些关于经络穴位的内容,如十二正经加奇经八脉,二十条经脉,三百六十一个穴位,每条经有一个络穴,十五个络穴。三申版,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的络脉,络脉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都有自己的名字。

总的来说,《玄隐遗秘》是一本关于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的删节内容,以及经络穴位的书籍,其具体卷数和卷名并未有确切的记载。

《玄隐遗秘》是商容成公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由三申道人记录并整理成书。这本书可分为多部分。

第一部分,是与内经的第一本相似,包含了气的运行,宇宙的结构和生物的发展等内容。此部分被称为“内经”,即由72卷组成,并涉及中医的理论及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等。

第二部分,被称为“九纪”,即包括36卷,如何通过调整行为来改善健康和幸福。

第三部分,被称为“九真”,同样包括36卷,此部分探讨了人类的精神状态和灵性成长,以及如何通过灵性修行来提升自我和改善生活。

第四部分,被称为“六墟理论”,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社会和文化环境来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

第五部分,被称为“膏肓理论”,主要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此部分探讨了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善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玄隐遗秘》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医学著作,是属于古老道门的瑰宝,如果感兴趣,记得收藏。

“先天之炁,阴阳二气”道教医学《玄隐遗秘》,比《黄帝内经》更强

道教哲学专栏:阴阳、五行、八卦

阴阳 道教用语。《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物由“道”所生,皆有阴阳的对立属性,阴阳相交并逐渐形成万物。庄子将老子阴阳观具体化。《庄子·田子方》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合,而物生焉。”意为阴、阳交感相合,而生万物。《周易·系辞上》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感作用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影响甚为深远。道教吸取上述观念,衍化形成其内容丰富的阴阳说。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阐发阴阳的社会政治意义和养生意义,宣称天地人乃至君臣、四时都蕴含有阴阳的属性,“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故“天失阴阳则乱其道,地失阴阳则乱其财,人失阴阳则绝其后,君臣失阴阳则其道不理,五行四时失阴阳则为灾”。并认为阴与阳不能独生,必须有二者的和合作用,“阴阳相得,交而为合”,三合并力同心,才能产生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各种事物。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以论神仙炼丹方术,说:“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雌雄相须;须以造化,精气乃舒。”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阴阳属性,乾坤互包,相融不分,雌雄交媾,精气舒发,化生万物。《参同契》以阴阳论述丹道,对道教丹鼎派影响很大。东晋葛洪认为“阴阳陶冶,万物群分也”,“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抱朴子·诘鲍篇》)。唐代李筌《太白阴经》:“阴阳不为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又注《阴符经》说:“阴阳日月从不神而生焉,不神者,至道也。”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北宋张君房从修道角度对阴阳作了较全面的发挥,阴阳遂被作为修炼的基础。北宋道士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道教内丹炼养传统,以丹法论阴阳,说:“道自虚无生一气,又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认为“道”为生命本源,产生先天之气,由“一气”分为阴阳,即以心为性,以肾为命,心为离属阳,肾为坎属阴,阴阳生三,即精、气、神三合,由此顺行则生人,逆行返本则成丹长生。道教关于阴阳的解说有多种,大致有:一、阴阳为化生天地万物的原质之气;二、阴阳为人身体内使人得以生存的动力;三、阴阳为万物禀赋的刚柔、热寒等自然属性;四、阴阳为善恶、仁戾等道德属性。

五行 道教用语。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因素。《尚书·洪范》已有记载。道教将五行观念纳入其理论体系,内丹家尤重五行学说,将其引入炼丹实践。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以五行相克原理论述服药之理:本命属土,不宜服青色药;属水,不宜服黄色药。五代陈抟创制《太极图》,用宇宙演化比附人体修炼,提出一套内丹理论,精气神的修炼被规定为五气(即金木水火土)朝元、取坎填离、还精补脑、炼神还虚、合道成仙的逆宇宙演化过程。《仙佛合宗》将五行说结合在具体的内丹修炼中,认为心中元神属无形之火,肾中元气属无形之水,用目光专视,神凝于上,水气蒸腾,即以火炼水,心肾相交。

八卦 道教用语。源于《周易》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八种基本图像。道教沿用《周易》八卦的框架结构和阴阳变化学说,糅合其炼丹养生的思想内容,演述其仙学理论,以指导内丹和外丹的修炼。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即借“大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后世炼丹家以此为本,“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讲求“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水火既济,结成金丹。清代刘一明曾对此总结云:“丹经皆借六十四卦,为阳火阴符之法象。以乾坤二卦为鼎炉者,取其阳刚阴柔为体也。以坎离二卦为药物者,取其刚柔中正为用也。复姤二卦为阴阳之交界,取其刚柔运用各有时节也。屯蒙二卦为造化之始,取其当进火而须用刚、当退火而须用柔也。既未为造化之终,取其阳火而用刚不可太过,阴符而用柔不可不及也。其余五十四卦皆随乾、坤、坎、离、复、姤、屯、蒙、既、未十卦运用,自然而然。约而言之,总以阴阳相当,两而合一,归于混成之象而后已。”(《道书十二种·象言破疑》)实乃《周易》象数学的一种应用。此外,道教经书中论述“八卦”之阴阳变化者甚多。

道教“雷法”真的能呼风唤雨?

雷法不同于往昔的一些小方术,其根本原因在于融汇了内丹术。使得道教方术根本上超越了原始的鬼神符錄,而成为一个具有极深厚的哲学体系指导的修炼。

白玉蟾真人传承陈楠祖师的法脉,得《景霄雷书》,行雷法。在其文集中也有不少祈晴祷雨的文辞和雷法诸品道经的题跋,如《龙虎山祈雨早行有作》、《祈雨伏虎庵》、《祈雨歌》、《题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薇仙都雷霆玉经》、《跋上清灵枢山雷火云秘法》、《雷府奏士议勋丹章》、《表奏神霄吟三绝》、《祈雨简便科仪》、《木郎祈雨咒》、《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注》、《王侍宸玄珠歌注》。

在这些文辞中,我们依稀可以想见白玉蟾披鹤氅、戴星冠,在醮坛上虔诚祈雨的模样,和真人对于神明的钦敬之心。《通鉴》上说真人行雷法,多有异应。在当时看来,道教雷法是有灵验的,否则也没不会三番五次的去祈雨。作为一个兼修内丹的,有深厚文化修养的道士,白玉蟾对雷法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白玉蟾首先提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理论

他明确提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理论,并且运用丹诀来解释雷法。此观点为后代所接受,影响最昭彰的就是清微派。

白玉蟾《玄珠歌注》云:“道本无言,多言损气。收气存神,惜精爱己。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神气散乱,法不灵也。”又云:“静则金丹,动则霹雳。”在注文中,白玉蟾着重神气在行法时候的作用,认为只有神气充盈,内丹成就,法术才会灵验,而符錄的重要性则下降许多。

这一点为后起的清微派接受,在《清微丹诀》中则大量引用丹经文字,比如《清微隐真合道章第一》就引用了《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入室工夫章第二》引用了《悟真篇》的文字“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中有坎离精。”

白玉蟾说:“玄牝,祖炁也。乃天地之根,性命之本。人能知此一窍,为道则真,为法则灵。乃神气之化,坎离之精。”注文中所说的祖炁,就是丹道里所谓的先天真一之炁。在真人看来金丹与霹雳其实是一体的两用,所谓“静则金丹,动则霹雳。”

《清微丹诀》说:“玄关一窍,乃先天一气,此乃万法英华,金丹之枢纽。在于灵宝,谓之玄珠;在于神霄,谓之真王;在于雷法,谓之雷祖;在于炼度,谓之水火;在于南极,谓之圆光;在于老君,谓之法主;在于符水,谓之灵光。此是真一之炁,变化无量大神,可降伏六天魔鬼,可追九地精灵,炼度亡灵以生天,解释多生之罪咎。”

认为内丹与霹雳同源,这也是白玉蟾的异于王文卿一系雷法的特点。王文卿雷法,注重于符錄与存思的作用,而自身之炁,是否是炼化过元始之炁,则没有作出要求。

《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把先天神灵同宇宙生成的元气等同起来,这是道教的一大特点,并且为后世所继承。孙亦平教授认为“这种将道,气与老子的化身太上老君相联系的做法,深受汉代哲学中流行的元气论的影响,其对老子神性的界定是建立在元气神格化的基础上的,这种思维方式为道教在宇宙观形成宇宙神创说与宇宙生成论,这两条不同倾向的发展线索埋下了伏笔。”

元气神格化是道教神仙论的一大特点,《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中说:“将者,一气耳。”王文卿也认为雷霆都司的官将不过是元气的一部分而已。白玉蟾《太上九天雷霆大法琅书序》说:“元气未判,未始有雷,太虚既开,太极始立。太极之数五,五居乎中,中黄正气,同乎一初,散在万物,遂分阴阳。阴阳之炁结而成雷,其中有神主之,则神霄真王也。”白玉蟾认为,在宇宙浑沌未分之前是没有雷的,雷是阴阳之炁相结而成,对于雷的产生作出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又说“盖雷霆上则贯斗,下则伏渊,以风为媒,以电为妻,以云为奴,以雨为子。雷之气,乃中天大魁之炁。”用气的观点来解释雷,而不认为雷雨是神的意志。正因为雷是阴阳之炁相结而成,而人身与天地同禀一元真炁而来。这就为道士能通过自己的气来感应天地之炁,从而改变自然气候,作了理论预设。

白玉蟾《跋上清灵枢山雷火云秘法》说:“关尹子曰‘衣摇空得风,气嘘物得水,水注水即鸣,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云雷电皆可为之。盖风云雷电,皆缘气而生,气缘心而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而觉寒。知此说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仙人谭升《化书》云‘动静相磨,所以化火;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搏,所以化云也;巽水向日,所以化虹霓也。’由是知风云可以命,霜雹可以致,阴阳可以召,五行可以役。”

白玉蟾引证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认为雷电风雨都是自然现象,是阴阳之气相感而产生的,而人身之中的阴阳之炁,则是可以通过人的意识控制的,白玉蟾对雷霆最大的飞跃也就在于此。“水火相搏,所以化云。”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云是水蒸汽上腾,遇冷空气凝结而成。向着太阳喷水雾,则可以看见彩虹,这个试验是可以重复的,结论是科学的。道士则可以根据自身阴阳之炁,与天地之炁相联系,通过改变自身的阴阳,从而改变天气。并且在《玄珠歌注》中提供了可以操作的方法。

“雨者,肾水也。运动自己阴海之炁,遍满天地,则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大火炎炎,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除了运气之外,甚至包括意念的活动,这也是白玉蟾所谓“气由心生”的运用,现代气功大师的某些理论也从此而来。

但是,作为一个道士,白玉蟾也保持着对冥冥之中神明的敬畏,我们从其虔诚的表文中就可以看出,甚至白玉蟾有时候也认为雷霆有神仙主掌,对于某些不能以人力改变的东西,统归之于天命。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不可知的事物的膜拜,是自然发生的人类情感。对于神明的崇拜,有时候能对凡俗之人产生一种敬畏,使之不敢为非作歹,有时候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白玉蟾心中的雷霆,是阴阳之炁相结而成,也是由神明主掌的。炁与神,迷离而不可分别,这是道教神学的一个特点。

人是否可以祈晴祷雨,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人体,我们了解的实在太少,而道教在这方面的探索,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标签: 重生 现代 神仙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