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帝君是神仙中的元老,掌握天地阴阳二气,修炼成仙的必经之路
东华帝君,又称“东王公”、“扶桑大帝”,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与西王母共同分管天地阴阳二气。根据《神仙传》的记载,东华帝君是神仙中的元老,据说是汉朝时修炼成仙的。他住在东海的扶桑岛上,那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他也被视为太阳神。
东华帝君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一位威严而庄重的老者,身穿红色或金色的长袍,手持法杖或仙桃,面带微笑,眼神慈祥。他常常被描绘在山水之间,或是与仙鹤、灵鹿为伴,形象地表现了他与自然、动物的亲近和超凡脱俗的境界。东华帝君被认为是神仙中的元老,他掌握着天地阴阳二气,能够预测未来,掌握生死。因此,他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视为是修炼成仙的必经之路。许多道教徒都以他为榜样,努力修行,追求成为神仙的境界。
据道教的传说,东华帝君原名“倪君明”,出生于一个富庶的家庭。从小,他就对修道和仙术感兴趣,并且在一次意外的机会中遇到了一位道家高人,得到了传授修道之法。
东华帝君以顶天立地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修炼了数十年,最终成就了仙道,达到了神仙的境界。 东华帝君被认为是东方女娲炼丹时所用的神丹的化身,因此他的身体异常强壮,头发如银,面庞俊美。他拥有能够瞬间移动和化身万千的本领,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风雨雷电,甚至能够驾驭九天玄女和五岳山川。他治愈疾病、驱逐恶鬼、保护众生,以及保护道教教义等方面的事迹都被广为传颂。
东华帝君在道教的传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说他曾应龙王之邀,前往东海讲道施教,传授龙族修行之法;他也曾与七仙女结为知己,并协助他们解救了被蝴蝶仙子困住的丈夫;他曾帮助村民阻止了蚕害,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道教徒崇拜东华帝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慈悲心和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他总是乐于助人,广泛传授修炼之法,帮助人们摆脱困境。他的一颗善良的心能够感动众生,也是其受到广泛崇拜的原因。
东华帝君在道教的神话中也经常与其他神仙和神灵一起合作,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福祉。他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神仙合力消灾解厄,以及与土地神、水神等各路神灵合作开辟土地、灌溉水源等方面的事迹也被流传广泛。
在道教的传统中,人们通过祭祀东华帝君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尤其是在东华帝君的生日和道教的重要节日上,人们会聚集在东华帝君的庙宇中,共同祈福、烧香、献花,并向他祈求健康、平安和幸福。
东华帝君作为道教的神灵,不仅在信仰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通过学习东华帝君的修炼之道和品德,人们可以在人间修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并追求与神仙相近的境地。他的故事和传说也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的来说,东华帝君是道教信仰中一个令人敬佩的神灵。他的卓越能力、善良心肠、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以及与其他神仙合作的事迹都使他成为了众多道教信徒崇拜的对象。通过学习他的故事,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追求人间与仙境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无论是在信仰中还是在生活中,东华帝君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玄贶为你详解宋仁宗皇帝的《崇道赋》!但观三教,惟道至尊!
宋仁宗皇帝《崇道赋》 原文: 但观三教 惟道至尊 上不朝于天子 下不谒于公卿 避樊笼而隐迹 脱俗网以修真 乐林泉兮绝名绝利 隐岩谷兮忘辱忘荣 顶星冠而曜日 披布衲以长春 或蓬头而跣足 或丫髻而幅巾 搞鲜花而砌笠 折野草以铺茵 吸甘泉而漱齿 嚼松柏以延龄 歌之鼓掌 舞罢眠云 遇仙客兮则求玄问道 会道友兮则诗酒谈文 笑奢华而浊富 乐自在之清贫 无一毫之挂碍 无半点之牵缠 或三三而参玄论道 或两两而究古谈今 究古谈今兮叹前朝兴废 参玄论道兮究性命根因 任寒暑之更变 随乌兔之逡巡 苍颜返少 白发还青 携单瓢兮至市廛而乞化 聊以充饥 提锄篮兮进山林而采药 临难济人 解安人而利物 或起死以回生 修仙者骨之坚秀 达道者神之最灵 判凶吉兮明通爻象 定祸福兮密察人心 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 书符箓除人世之妖氛 谒飞神于帝阙 步罡气于雷门 扣玄关天昏地暗 击地户鬼泣神钦 夺天地之秀气 采日月之精华 运阴阳而炼性 养水火以胎凝 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 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 按四时而采取 炼九转而丹成 跨青鸾直冲紫府 骑白鹤游遍玉京 参乾坤之妙用 表道德之殷勤 彼儒者兮官高职显 富贵浮云 彼佛教兮抛妻弃母 不念人伦 朕观三教 惟道至尊 願天地常生善人 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 願善人廣布善法
以下是玄贶对宋仁宗《崇道赋》的逐段解释,结合历史背景及道教思想内涵进行分析: 原文: 但观三教,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 解释: 宋仁宗开宗明义,对比儒、释、道三教,独尊道教。道家修行者超脱世俗礼法束缚,不向天子朝拜、不逢迎权贵,体现追求精神自由的立场。 原文: 避樊笼而隐迹,脱俗网以修真。乐林泉兮绝名绝利,隐岩谷兮忘辱忘荣。 解释: 道士逃离世俗枷锁(“樊笼”),隐居于山林泉石之间,摒弃名利荣辱,以自然为归宿。此段呼应庄子“逍遥”思想,强调修真需心境澄明。 原文: 顶星冠而曜日,披布衲以长春。或蓬头而跣足,或丫髻而幅巾。搞鲜花而砌笠,折野草以铺茵。吸甘泉而漱齿,嚼松柏以延龄。 解释: 描写道士不拘形迹的外貌(蓬头赤足、束髻戴巾)与亲近自然的生活:以鲜花野草为饰,饮甘泉、食松柏(道教认为松柏可延寿),展现返璞归真的修行态度。 原文: 歌之鼓掌,舞罢眠云。遇仙客兮则求玄问道,会道友兮则诗酒谈文。笑奢华而浊富,乐自在之清贫。 解释: 修道者以歌舞抒发情怀,卧云而眠;与同道论道谈玄、诗酒唱和。批判奢靡富贵(“浊富”),崇尚清贫自在,彰显道家安贫乐道、精神富足的价值观。 原文: 无一毫之挂碍,无半点之牵缠。或三三而参玄论道,或两两而究古谈今……究古谈今兮叹前朝兴废,参玄论道兮究性命之根因。 解释: 强调心灵无牵无挂,通过探讨历史兴衰(“究古谈今”)和玄妙道法(“参玄论道”),追寻生命本质(“性命根因”),体现道教贯通古今、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原文: 携单瓢兮至市廛而乞化,聊以充饥;提锄篮兮进山林而采药,临难济人。解安人而利物,或起死以回生……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书符箓除人世之妖氛。 解释: 道士以乞食、采药为生,但心怀济世之志:以医术救人、符箓驱邪,弘扬道教“利物安人”的宗旨。此段揭示道教“入世修行” 的双重性——隐逸与救难并存。 原文: 运阴阳而炼性,养水火以胎凝。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按四时而采取,炼九转而丹成。跨青鸾直冲紫府,骑白鹤游遍玉京。 解释: 详述内丹修炼法门: • 调和阴阳(“运阴阳”)、水火相济(“养水火”); • 周天火候:以“二八”(阴气消减)、“三九”(阳气增长)喻炼丹阶段; • 时间法则:依四季采药(精气),经“九转”炼成金丹; • 得道飞升:骑青鸾白鹤遨游仙境(紫府、玉京),象征超脱生死、羽化登仙。 原文: 彼儒者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彼佛教兮抛妻弃母,不念人伦。朕观三教,惟道至尊。 解释: • 儒教:虽言“富贵浮云”,但沉迷功名(暗指虚伪); • 佛教:割舍人伦亲情(如出家弃亲),违背自然伦理; • 结论:道教兼顾超脱性与人伦关怀,故为三教至尊。此段反映宋代三教争论背景,仁宗以帝王身份为道教正名。 原文: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解释: 以“四愿”收束全篇,祈愿善人善行广布天下,呼应《道德经》“善者吾善之”的教化思想。此句亦揭示仁宗“崇道仁政” 的治国理念——以善道教化百姓,实现社会和谐。 赋文核心思想 1. 身国同治:仁宗借道教思想表达治国之道,主张君主应如修道者般清心寡欲、无为而治,方能成就“仁宗盛治”。 2. 文化自信:赋文彰显宋代道教的本土宗教地位,批判外来佛教“不念人伦”,强化民族文化认同。 3. 生命超越:通过丹道修炼的象征语言,表达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体现道教“生道合一”的终极理想。
男女者,阴阳之本也,谈道教的女性观!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将道家理论与鬼神巫术、神仙方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特的宗教神学体系。儒家和道家分别是父权制和母权制在文化观念上的不同反映,儒家尚刚知雄崇阳,道家贵柔守雌主阴。
道教以“阴阳平衡”、“贵柔守雌”的原则为指导,特别反对残害妇女。《太平经》说:“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天道法,孤阳无双,至枯,令天不时雨。女者应地,独见贱,天下共贱其真母,共贼害杀地气,令使地气绝也不生,地大怒不悦,灾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在道教里,女者应地,女性象征大地,对女性的迫害就是对地母不尊。如果地气断绝、地母发怒,就会有灾害发生。这说明道教认为不尊重女性,不给女性以相应的社会地位便不能“与天地法相应”。
道教从宇宙论的高度为妇女地位定性,女性作为人类社会中阴的象征,也是“道”的体现。《道德经》中的母、“谷神”、“玄牝”、水、柔弱、慈、俭,无不与女性有关。老子认为,母是根,女性是本,宇宙万物是作为大母神的“道”创生的,宇宙创生前的混沌状态与婴儿诞生前的母胎状态完全一致。
老子以“谷神”、“玄牝”来证明道的本源性、永恒性,“谷神”、“玄牝”代表女性或其生殖器官,“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把山谷喻为雌性的生殖器官“玄牝”,雌性的生殖器官“玄牝”喻为天地之根,生出天地万物,绵绵不断,用之不竭,认为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谷神”为什么“不死”并成为“玄牝”呢!是靠水。与“道”同质异构的水是“绵绵不绝,用之不勤”的。张道陵在《五斗经》中,将北斗星奉为众星之母,“北斗”是阴,主水,是女性的象征,在道教中受到普遍的崇拜。
老子主张把女性的阴柔之美德用在政治、战争、人生上,肯定女性的直觉能力,欣赏古代女性“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的认知方法,赞美万物之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老子提出了“牝常以静胜牡”的观点,认为女性在某些方面还胜男性一筹,能以静制动,常常能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老子常说的柔弱不是软弱,而是柔韧,是生命的底蕴深厚、坚韧不拔,对外力的冲击有较大的弹性,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人之生也柔脆,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道教受道家崇“阴柔”思想影响,以女性的柔弱为贵,要求人们保守雌性特征,“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道教崇尚不争和柔弱胜刚强。争夺激烈、代价巨大的“以兵强天下”遭到道教的反对。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道教中的女性尊神西王母,她授予世人长生不老之道。《道德经》中充满了“母性主题”和“女性至上”。所有的伟大母亲的象征——黑暗、夜晚、裂缝、深渊、山谷、沟壑、子宫——都出现在道的描述中。
道是空器皿,是风箱,是快要降临的黑暗,道先于所有神,是天地之门的神秘女性,是母亲,是母鸡,是母马,是伟大的母亲。道也是水,哺育和滋润万物;道是有生长能力的山谷。
道教认为哺育生命不可或缺的温柔、体贴、自给和被动的女性特质也是神的属性;强壮、宁折不弯、好斗的男性之途是夭折之路。道教反复强调无意识的本能生活的无上幸福,强调万物在母体内的和谐与根基,没有自我认同性的事物才能永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教还从“阴阳平衡”的角度主张男女性别平等,认为男人和女人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男女和合、平等上升到自然之道的高度。就人类社会的存续而言,女性和男性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道教认为:“男女者,阴阳之本也。” “天地之性,半阴半阳。”“男不能独生,女不能独养。”男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关系,社会的发展进步仅仅依靠男性是不现实的。除教义上贵柔、尚阴和主张男女平等之外,在道教的修炼、教义、组织方面女性同样受到重视。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福慧增长吉祥安康!
动动手指转发、点赞、收藏和留言都是善缘!
惟愿众生,得闻正法,万罪冰消,善芽增长!
惟愿众生,得闻正法,永断得迷,常修正道!
惟愿众生,得闻正法,不落邪见,法轮常转!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
易木轩国学:道家修行的途径和方法
3.延年益寿与长生不老:虽然这是道家功的理想追求之一,但实际的修行过程中也涵盖了各种有助于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方法和手段,如内丹修炼、胎息法等。 总的来说,道家修行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