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丨我国多地降雨破历史极值未来复合型洪涝灾害将更常见
原标题:中国发布丨我国多地降雨破历史极值 未来复合型洪涝灾害将更常见
中国网8月24日讯(记者 董小迪)近日,北京、河南、湖北、陕西等多地局部出现暴雨。今年7月以来,强降水已侵扰我国多地,部分地区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预计未来十天(8月24日~9月2日),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南北部及华南南部等地的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
7月以来我国经历了哪些极端降雨?未来这种极端天气仍会继续吗?
7月当月,全国共发生8次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与常年同期持平略偏多。北方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多,黑龙江西部、京津冀、山东北部、河南中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偏多1至2倍。
17日–22日,我国出现今年最强降雨过程,河南省共有2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郑州、鹤壁、安阳、新乡等19个市县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10个市县累计降雨量超过当地常年全年降水量,相当于5天下了一年的雨。
7月20日,河南郑州,郑州单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车辆在街头涉水前行。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8月,强降雨仍在继续。8日—15日,湖北省多地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其中,宜城11日24小时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随州12日降雨量突破该站的8月历史极值。
21日—24日,新一轮降雨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我国,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风天气。
21日—22日,陕西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6条河流6站出现超警洪水;汉中勉县最大降雨量237.7毫米,最大小时雨量72.5毫米,为该县有气象监测数据以来的极值。河南黄淮之间多地出现大风并伴有雷电天气,22%以上站点达到6级~8级大风,其中禹州无梁极大风速达27.5米/秒(10级)。
极端降雨的出现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未来这种极端天气仍会继续吗?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已经引起了大气、海洋、陆地的变暖,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是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
“全球气候变暖给中国带来了显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极端灾害增加。”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说。
“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更加趋强,复合型事件和并发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将增加,热浪和干旱并发事件,以风暴潮、海洋巨浪和潮汐洪水为主要特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和强降水叠加造成的复合型洪涝事件将更常见。”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表示。
未来,我国东部从东北到华南是极端降雨的高危险区,东部发达地区将承受更高的气候风险;中部从华北到华南,以及西北部是高温热浪的高危险区;华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和西南地区是干旱的高危险地区;西南、华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松嫩平原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高风险区域;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西北绿洲是粮食生产的高风险区域。
(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此轮降雨多地雨强破历史极值!湖南后续天气如何发展?专家解读
7月3日,湖南大部地区降雨结束,天空放晴。从6月16日开始,持续近20天的强降雨终于离开了湖南。
此轮强降雨到底有多强?“此轮强降雨的综合强度与湖南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暴雨过程,也就是2017年6月22日至7月2日的过程基本相当。”省气候中心预测科科长、高级工程师赵辉说。
赵辉介绍,此轮强降雨呈现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降雨极端性显著、夜雨特征明显等特点。
从雨量看,此轮降雨平均雨量达310.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同期降雨量在全国排第1位。岳阳、益阳、长沙、常德、湘潭、衡阳、永州等地偏多2至4倍。其中,岳阳市平江县降雨达808.8毫米,偏多4.6倍,排当地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第1位。
从影响范围看,全省近80%的乡镇累计雨量超过200毫米,近60%的乡镇超过300毫米,常德(桃源)、长沙(浏阳、长沙县)、岳阳(平江、临湘)、益阳(安化)6县市14个乡镇超过800毫米,最大为浏阳市大围山镇达980.2毫米。
降雨极端性显著。全省36个乡镇出现特大暴雨,4个乡镇1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最大为慈利111.2毫米,排名今年同期全国小时雨强第2位。54县次雨强突破当地历史极值,其中桃源县3小时雨量248毫米、6小时雨量403.4毫米、12小时雨量468.2毫米、24小时雨量473.1毫米,均破全省历史极值。
夜雨特征明显。此轮强降雨大多从晚上10点后发展加强,4个乡镇小时雨量超100毫米发生时段均在夜间,3小时雨量超100毫米的有72%出现在夜间。桃源、临湘、沅陵、邵阳县等地,在夜间时段小时雨量突破湖南或当地历史极值。
据气象部门统计,今年入汛以来,截至7月3日20时,全省平均累计降雨量864.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3.9%,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7月4日开始,湖南晴热高温上线,后续天气如何发展?
“7月4日至31日,湖南中部、南部地区降雨较常年偏少2至5成,湖南北部地区降雨接近常年,大部地区有持续性高温天气,7月中下旬湖南南部地区需注意台风可能带来的风险影响。”赵辉说。
时评|“预”字当先,应对前涝后旱挑战
洪水渐渐退去,晴热高温天气迅速“上线”。据气象预报,从7月4日开始,全省气温迅速升高,当天最高气温达34℃,晴热高温天气将持续一周以上,最高达38℃。滚滚热浪袭来,引发了公众“大火收汁”的调侃。作为靠天吃饭的农业,防范前涝后旱尤其牵动人心。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是事关民生的大事。6月中旬以来,湖南持续暴雨、大暴雨天气,致使部分农田出现涝渍,给农作物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截至6月26日,省农业农村厅已发布20余个汛期洪涝灾害农业技术指导意见或预案措施,从救灾农机具储备到农业设施加固,从补种改种无法恢复的水稻田到分类指导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打响“洪口夺粮”保卫战。
除此之外,农技人员到村组及田间地头解难题,保险理赔为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增底气,有效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面对来势汹汹的汛情,我们“人防、物防、技防”一应俱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洪水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与影响。这充分印证了“打好提前量、织密‘防护网’”的极端重要性。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每年7月和8月,湖南往往会出现“气温升高、降水偏少”的天气情况。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抓紧进度,抢修被洪灾破坏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为接下来的“双抢”做准备;另一方面也要提前监测和研判形势变化,把准备工作做在前头、做得扎实,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高温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无论是洪水泛滥还是旱魃肆虐,都是农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保障当前度汛安全的前提下,各地要通过科学调度,加强农田管理,保障秋粮丰产丰收。比如,提前做好农机检修、保养,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双抢”效率;再比如,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科学蓄水管水,最大限度确保农业生产活动水源稳定。平时功夫下足了,关键时刻方能从容不迫,守护好粮食安全“命脉”便更有底气。
特大暴雨!或破一“历史极值”!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5月27日至29日,南方地区将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此轮降雨范围广、强度大,单日降雨量更是不容小觑,且与前期降雨偏多地区多有重合,致灾风险极高,需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5月以来,南方较强降雨过程就频繁出现。自13日起,江南、华南及贵州等地已连续经历三次较强降雨。而此次即将到来的降雨过程,更是来势汹汹。从降雨进程来看,27日,暴雨区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广西,贵州南部和东部、湖南西部和南部、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有暴雨或大暴雨;28日是本轮降雨最强的一天,暴雨区会向东扩展至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湖南东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到了29日,降雨带迅速南压移出华南 。
在此次降雨过程中,广西北部、广东北部等个别站点的日降水量有可能接近或突破5月历史极值。持续降雨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像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市暴雨积涝以及农田渍涝等。特别是湖南西部和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广西北部、广东中部和北部、贵州东部和南部、云南西部等地,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
气象专家提醒,上述地区的公众务必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尽量避免在降雨集中时段前往灾害易发区;外出时如果遇到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一定要及时寻找安全场所躲避,保障自身安全。降雨过后,相关部门和农户也要及时开展农田排涝降渍工作,做好早稻水肥管理,将降雨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面对此次南方最强降雨,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这次降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