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小时候的感悟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5:27

阅读人数: 799

本文主题: 孙皓晖评价项羽

高中学习陈涉世家!仍记得写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曾写到暴秦政、苛于猛虎!今日读到大秦帝国、方知历史之可笑。愈发觉得人性本恶论、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地球的中央、我们所言所行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已,我们做事的源头都始终指向自己!我们表面做的善事,一些善意的谎言只不过是包装盒而已?我不禁想到:尽然人性本恶、为何还要表露善意!那便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陈胜称王、便自高自大,弃吴广和妻儿老小。李斯为权欲,杀蒙氏一族!赵高、胡亥!

还有霸王项羽、一旦没有制约的权力终究还是本性暴露无疑、成为自己当初最想杀死的人!

历史这层迷雾、实在太重、任我怎么挣扎、也看不透!我们不清楚历史、那些人物终究不可考、也都是笔下的人物!没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

我觉得只有此刻才最真实!过去都是历史、下一秒又是未来!

小时候的感悟

一次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旅行

在咸阳城化为一片废墟之后,大秦帝国的故事讲完了。读到这里自己也泪眼朦胧了,历经一百多年,几代君臣惕厉奋发建立的庞大帝国一朝毁灭了,教人唏嘘不已!

自己是一个不太懂历史的人,对于秦的历史也一直是懵懂的,也只是简单的知道暴秦灭亡了,刘邦胜了项羽,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也几乎从来没有追问过暴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秦灭六国而不是六国灭秦或者是魏齐楚赵的某个国家灭六国?很多个问题自己从来没有追问过,也没有探索过。直到通读了《大秦帝国》全书,才终于清楚了秦帝国的崛起、称霸、统一、灭亡的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公元前362年秋,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打了一场罕见的恶仗。这一仗,秦献公战死,嬴渠梁继位,也就是秦孝公登上历史舞台了。这个时候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一个羸弱的秦国,一个被老大哥魏国挤压在夹缝里的弱小诸侯国,随时面临被六国瓜分的危险,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秦孝公痛立国耻石、发布求贤令寻求救国人才。这个时候,商鞅出场了,秦孝公商鞅这个耀眼的组合在秦国开始变法了, 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方案出炉了,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具体实施下,历经二十余年的变法,秦国由弱而强,一举变为强秦,为东出争霸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死后,嬴驷继位。秦国再度面临六国合纵封锁,苏秦张仪等纵横策士登场了,不断斡旋,不断联盟、分裂、再联盟,终究连横抵挡住了纵横,这个时候司马错也奇袭巴蜀成功,设立了巴郡蜀郡,秦国多了一座粮仓。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登场,4年,猝死。

嬴稷继位、秦国进入宣太后、魏冉时期,秦国已经成为了实力最强战国。白起大破六国合纵连军,一举成名,这个时候隔壁的赵国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军,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长平大战一战决胜负,赵国战败,20万战俘被杀,一举奠定秦灭六国之基础。

秦昭王后期(宣太后死后),夺回主政权力,除掉楚四贵,范雎为相,提出远交近攻,秦国在长平大战之后,再次攻赵失败,拜于六国合纵连军(信陵君统帅)。需要韬光养晦,休养生息,而秦昭王也到了晚年,后继无人,强君暮政,保守为上策。太子赢柱体弱多病,也命不久矣,需要确立嫡子。吕不韦登场了,经过各种斡旋,最后将嬴异人从赵国送回秦国,确立为太子的太子。

秦昭王之后,嬴柱,秦孝文王,1年,病死。

秦庄襄王(嬴异人)在位3年,病死。这个时候嬴政13岁继续,仲父吕不韦主政,秦国经过多年修养,元气恢复。嬴政21岁加冠,主政,平嫪毐之乱,杀吕不韦,弃《吕氏春秋》治国理念,承商鞅法治理念,灭六国时机已到。

嬴政主政,王绾为相,王翦、蒙恬为上将军,开始了六国灭国大战,灭六国而一统并收复百越之地,驻军融合百越入华夏。建立秦帝国,摒弃诸侯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至此,由弱到强,一统六国的秦帝国诞生了。

帝国建立之后,李斯为相,盘整华夏,修路、修水利、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完整的帝国成形了。然秦始皇始终没有确立太子,真的是一大遗憾,就因为没有确立太子,给了赵高、李斯伪造诏书的机会,给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一颗地雷。

始皇帝崩后,赵高李斯伪造诏书,拥立胡亥,害死扶苏、蒙恬、梦毅。胡亥这个弱智,不但没有宽政,而是变本加厉,终于使帝国人心尽失,一朝坍塌!

直到所有的梦已破碎,才看见你的眼泪和后悔!

真乃一个轮回,把咸阳从废墟变成皇城,又从皇城变为废墟!项羽一把火,焚烧了咸阳城!帝国坍塌了!悲哀矣!这样才终于把这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捋清了,才终于明白了秦的兴衰历程,明白了人气潮流不可阻挡!任你再强大的帝国,不得人心,最终依然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我们误解这个帝国太久了

从历史书上,我知道秦朝暴政,嬴政暴君,但是书上所列举的例子,是始皇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长城等功业。“暴”不过是一个笼统的概括。仅有的印象深刻的“暴政”则是焚书坑儒。当初儒家对帝国的百般抵触,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行为,始皇帝一让再让,连秦国的法度都为他们的行为网开一面,最终他们依旧参与复辟,换做谁不会继续容忍,而焚书坑儒,是一场名头大于行为的一次震慑罢了。

况且,如果秦朝果真是暴政,自古有哪家的暴政能够如此得人心,暴政如何使秦国的国家实力远高于其余六国之上?秦王又如何扫六合?暴政只会适得其反,加速一个国家的覆灭。

在我看来,笼统的概括之下,帝国沦为人们口中的暴政有以下几个原因(并非全部原因)。

自从商君变法,老世族的利益与优越感荡然无存,秦国自己当初度过这一阶段也是以商君的牺牲为代价的,直到秦王扫六合,将这种赏罚有度凭功获爵的制度洒向了华夏,最受影响的是六国世族,他们宁愿在自己曾经的国家继续享乐堕落,也接受不了曾经习以为常的特权一朝荡然无存,他们想要恢复战国,不是因为多爱国,而是想要恢复自己的特权和利益,为了破坏秦朝他们四处散布谣言以惑民心,以至于到秦末,二世胡亥的荒诞行为使之进一步深刻在的百姓的心里,从陈胜“天下苦秦久矣”伊始,这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的事实,以至于旬日之内天下响应。

随着之后的项羽军火烧咸阳,三月大火不灭,秦国数百年来积累的珍贵史料毁于一旦,能够真实展现那个时代的史料已经寥寥无几,之后的史官记录,也只能从当时亲身经历过那个时期的百姓口中得到答案,借助仅存的一点点记载去想象那个帝国的全貌。而这些口述中的真相所能激起的水花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当初六国世族的言论影响后世的滔天巨浪。

始皇帝曾经对于儒家的态度无可厚非,最终忍无可忍一道焚书坑儒的政令将他彻底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引起了儒家的强烈抵触。其放弃王道礼治进而选择郡县制与儒家尊古的思想相悖,从当初就为儒家学子们所攻讦。

随后在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其言论的分量与过去更不可同日而语。况且,在另一个方面,古代对于灭国反抗都强调师出有名,他们也有了更合理的理由为汉高祖当初反秦作辩护,借此既能达到攻讦秦朝的目的,也能迎合皇室。此等作为在此环境的影响下更是越发地泛滥,以至于在数千年之后的今天,赞颂帝国与攻讦帝国的言论数量上很不成比例,以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言论对于普罗大众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一统六国之前,秦国在山东各国眼中一直是“虎狼秦国”形象,尽管如此,他们对于秦政的肯定无可厚非。“秦人虎狼”也只不过是失败者的愤怒与畏惧。

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紧接着便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长城修河渠修驰道,除了焚书坑儒一道能拿来攻讦其的政令,没有屠过一座城,杀过一个忠臣,他没有在一统六国之后便满足自大,而是在物质层面统一华夏之后,进一步在文明层面对其进行整肃统一。

巡视天下时,在多处留有刻石,以当时帝国的政风,以及始皇帝的作为,他们远不如后来的那些皇帝渴求自己的名誉而向后世撒谎,刻石上的描述百姓安居乐业的言论也很难说是沽名钓誉,放在当时还是有几分真实性的。

直到秦二世,对于秦朝的负面评价才真正的在天下泛滥,百姓骂声不断,那一段奸臣当朝的历史我们并不能否认,但是不能因为末期的乱政而彻底否认这整个朝代整个国家的历史。

在看到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我很是不解,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是如何在两三年中土崩瓦解进而灰飞烟灭的,陈胜又是如何做到不可思议的“旬日之间,天下响应”?民心何在?大军何在?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第一次看到始皇帝给九原秦军与南海秦军下达的政令,不论中原如何战乱,九原大军都要严防诸胡,中原战乱无非是华夏民族的内斗,如果北方胡人趁机灭了华夏,那么嬴政将是千古罪人。

对于南海秦军,始皇帝为了彻底融合南海与中原,将关中无数的老秦人迁于此等偏僻地域,他对南海将士曾说,即使中原战乱,南海秦军不可北上,一旦北上,南海想再融入华夏文明无异于痴人说梦。也因为此,在天下响应陈胜叛乱之时,九原大军在危难关头才不得已出动,也还仅仅离开了三分之一,而赵佗带领下的南海军封闭了中原通向南海的驰道断绝了联系,直到后来中原稳定后赵佗才带着南海军归顺了汉朝。如果当初没有那道命令,也行战乱在九原与南海军的前后夹击之下早已荡然无存,而那样造成的后果,华夏所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寿命得以延长的秦朝,代价可能是向趁乱南下进攻的诸胡的妥协与再次融合南海的艰难。

试问,如果嬴政真的是一个暴君,他又为何宁可不要自己祖先的社稷进而保全华夏;在吞并六国时为何他国百姓争先恐后的投降归顺;统一之后将关中无数的老秦人迁往穷乡僻壤只为更好的使华夏真正的融合而丧失了民众根基;即使这样,在秦末由章邯率领的临时的刑徒军尚有如此之强悍的战力,其兴盛之时的能力之强,民心之稳定可想而知。

如果秦政秦制真的有后人所说的那么不堪,为何依旧被他们一边咒骂一边沿用两千余年?

自始至终,对于秦朝的评价依旧难以定论,历史所隐藏着的太多太多,我们又知之甚少。

对于秦帝国,这就像一场长达两千余年的辩论,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典籍的丢失,我们与这个帝国之间历史的阴霾越发地浓厚,对于帝国的评价就像是一个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命题,但是依旧会引起当代人对那个扑朔迷离的帝国的向往。

我相信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令人神往却夭折的朝代,也许这一层历史的面纱,要等到未来我们的子孙开启始皇陵的那一刻,才能真正的揭开,才能洗刷帝国两千年来所受的冤屈与误解。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