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孙皓晖评价项羽

更新时间: 2025-09-17 18:16:11

站內所有关于孙皓晖评价项羽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孙皓晖评价项羽有关的所有知识

另一面的秦国,另一面的春秋战国

另一面的秦国,另一面的春秋战国

原来是500万字,居然看了一年; 一直想了解的春秋战国历史,此书值了; 受明朝那些事的影响,第一次读此书没有读下去;实在无聊,读完第一部以后,一发不可收; 没有畅销书的搞笑诙谐的语言,没有金庸小说畅销书绚丽多彩的故事情节。它很平静的用简单的语言丰满了春秋战国的绚烂历史。其厚重,宏大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国家体制,法制,文明形态,文化内涵等各种大局观都有详尽科学的分析,高屋建瓴。就好像读了一步综述的文章,条理清晰的疏通了春秋战国纷繁复杂的大事件。 读完此书,细细回想,有如此多的人物久久徘徊:商鞅如此伟大,苏秦的人生如此曲折,孙膑的两次对魏战争原来如此重要,屈原如此刚烈,赵武灵王一生如此传奇,白起、王翦、蒙恬、乐毅、廉颇、李牧、田单、赵奢、赵括、庞涓、各路兵家奇才如此夺目,孟子、墨子、荀子大家学问为人如此丰富,李冰修了都姜堰富了巴蜀,郑国修了郑国渠富了关中,史禄修的灵渠平定岭南,张仪连横破合纵,范睢远交近攻,蔡泽计然定秦国,吕不韦宽政修秦法,李斯长策一统天下,四大公子各有特色,荆轲壮烈,赵高才华与奸诈并存,太子丹赤心可悲,鲁仲连鼓掌难鸣,韩非报国无门,齐国衰落的太过离奇,魏国大才井喷而不用,赵国的兵变和奸佞,燕国的封建保守、楚国的四大世族,秦国弱王病逝的如此之快,嬴政呕心沥血,汇集四方大才,开创中国一统。胡亥可笑,章邯可悲,李斯可叹,扶苏太痴,蒙恬太傻,项羽的残暴,刘邦的用人......,法制、奖励耕战,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道路、统一河流、屯戍岭南、合拢长城......。 这么多的传奇故事,却都是发生过的历史。改变了我对秦国历史的看法;改变了对刘邦,项羽的成见;见识了建功立业的艰难;法制,王权的复杂。奇谋、诡辩、厚重、简单、各有所能,各呈所长。人生观,价值观更加丰富。若想大,则海纳百川,吸取各家,科学分析,不为已成观点束缚,实事求是。

...

其亡也忽焉

泱泱大国,就这样轻而易举毁于竖子宵小只手!痛心、悲愤、无奈、惋惜、惆怅的情绪,伴随着阅读这部书的全过程。何等富强的一个大国!何等豪迈的一个民族!何等辉煌的历史时刻!转瞬间,灰飞烟灭。残暴的项羽,狡诈的刘邦,阴狠的赵高,优柔的李斯,迂腐的扶苏,守正的蒙恬,傻浪的胡亥,蒙昧的陈胜……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这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大出血大疼痛的时代。

这次不想从大的角度来解读,且选择李斯这个小切口。因为这场史无前例的华夏乱局,是从李斯的动摇开始的。

李斯本是正道之人。正道之人,当行正道,走邪道本不是擅长的事情。李斯有思想、有才能、有眼色、有担当,故能在始皇时期立下赫赫功劳。然而,在始皇薨去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他的私欲爬出来了,更多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帝国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扶苏与胡亥,是个人就知道谁更能担得起繁荣帝国的大任,只有他李斯揣着明白装糊涂,欺骗别人特别是欺骗自己,不断地在道义上说服自己,给自己的愚蠢行为戴上合理化的帽子。当他把自己考虑得比帝国大计更重要的时候,已经偏离正道了。他磕磕绊绊在邪道上蹒跚、彷徨、犹疑的样子,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不管他怎么欺骗自己说胡亥和赵高多么无能他也能力挽狂澜,帝国和他自己的悲惨命运在他作出错误选择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

小时候的感悟

高中学习陈涉世家!仍记得写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曾写到暴秦政、苛于猛虎!今日读到大秦帝国、方知历史之可笑。愈发觉得人性本恶论、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地球的中央、我们所言所行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已,我们做事的源头都始终指向自己!我们表面做的善事,一些善意的谎言只不过是包装盒而已?我不禁想到:尽然人性本恶、为何还要表露善意!那便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陈胜称王、便自高自大,弃吴广和妻儿老小。李斯为权欲,杀蒙氏一族!赵高、胡亥!

还有霸王项羽、一旦没有制约的权力终究还是本性暴露无疑、成为自己当初最想杀死的人!

历史这层迷雾、实在太重、任我怎么挣扎、也看不透!我们不清楚历史、那些人物终究不可考、也都是笔下的人物!没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

我觉得只有此刻才最真实!过去都是历史、下一秒又是未来!

在咸阳城化为一片废墟之后,大秦帝国的故事讲完了。读到这里自己也泪眼朦胧了,历经一百多年,几代君臣惕厉奋发建立的庞大帝国一朝毁灭了,教人唏嘘不已!

自己是一个不太懂历史的人,对于秦的历史也一直是懵懂的,也只是简单的知道暴秦灭亡了,刘邦胜了项羽,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也几乎从来没有追问过暴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秦灭六国而不是六国灭秦或者是魏齐楚赵的某个国家灭六国?很多个问题自己从来没有追问过,也没有探索过。直到通读了《大秦帝国》全书,才终于清楚了秦帝国的崛起、称霸、统一、灭亡的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

秦,一个充满了争议的帝国

很早以前就读过,最开始是被电视剧给吸引过来,然后意犹未尽的买了书。记得是一部七本,还是跟老爹一块儿读的。非常好的一部书,作为一个小说来说非常的精彩也很尊重史实,而若是作为一本历史读物的话虽说有些偏见但也不伤大体而且最重要的是很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整套书,从秦献公末的大败于魏国而耻辱割让河西退居老关中,到商鞅变法强秦,昭襄王手腕翻天打好基础,到始皇帝灭六国大一统,最后又急速的消亡,读下来,从最初的振奋,变成了最后的落寞与不甘。我看很多评论都讲,作者的历史观不对,一味的褒奖法家与秦国,我很怀疑这些人是不是只看过第一部甚或只是在人云亦云。本书从中期开始,就一直在讲述秦国与六国间的斗智斗勇,商鞅的变法已经为秦国设立好基调了,而正是因为变法后相对的公平,秦国才会一直人才与名将辈出,且能够得到任用。在我看来,秦最后的灭亡,除了朝堂的腐败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没有把其余六国的人民平等看待,大家都知道刘邦在被押去做苦役的路上暴起而抗秦,项羽则是从祖辈起就一直想着要抗秦,其余的各大联军,多是山东六国之后,然则有谁听过秦境内有过任何暴动吗。我觉得,秦国最大的错误,就是在灭了六国还未完全平定人心的时候,就开始大张旗鼓的修长城修路建房子造钱币,而这些事都需要人来做,那老秦人辛苦奋斗了那么多年当然不能再劳烦他们啦,就只好让山东六国的新子民来做。于是,他们的肩上就莫名的多了一份负担,而恰好这时候六国又没完全被灭掉,各个老氏族号召号召,再加上秦日渐腐败的朝堂导致的人才的稀缺,秦就那么出乎意料的亡掉了。但是仅仅是因为那最后十几年的荒芜就可以否定秦的功绩吗,就可以否定法家吗?正是因为秦创立了郡县制,中国的国力才得以强大起来。中国史上国力最强大的时候,都是大一统的时候,而法家只是刚好出现在了那个节点上并且帮助秦成功了。况且法治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领向成功的道路。而且每一个通向伟大的成功帝国,都需要一个在一定程度上独裁的领袖,而每个人在集极大权利于一身后也都会犯错这也是历史的共同点,何必揪着秦不放。书中描写的秦人坚强不屈的风气,与秦那铁面无私的执法,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非常推荐本书,读完后不仅能对战国的历史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还能给予你心灵的震撼与深思。 大家持不同意见的,尽可以与我来讨论,本人从小爱读历史,本来只是想写一篇短评但是看到很多人都对这本书和作者有偏见所以才写这么多…

...

秦叹(大秦帝国)书评

每览秦亡,未尝不临文叹息,向使始皇帝撑至九原,早立储君,向使蒙毅不离君侧,向使扶苏未丧,向使蒙恬挥兵南下,向使李斯未有一时糊涂。帝国之命运,何至如此? 逮祖龙骤亡, 帝国之雄才,或为权势扭曲,或助纣为虐,或束手就擒,或颓然如丧,专制之害,可见一斑!惜哉李斯,经天纬地之才,三公九卿,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等功绩创举,华夏以来,谁与比之?竟为蝇头私利而自毁长城,胡亥无能荒淫,竟不废之!赵高阉竖弄权之人,杀功臣,戮皇族,帝国之相,竟无所作为!向使其恃九原之军,虽关东烽烟四起,锁函谷而清关内,诛赵高而废胡亥,秦国自保,未尝不可。然观李斯所为,可谓步步迂腐,昏庸至极,危巢之下,安有完卵?大秦基业,毁于其手,毫不为过。可哀巨鹿一役,竟成大秦铁军之挽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亡秦者,非楚人刘邦项羽,毁秦者,楚人李斯也!

断断续续历时近6年,读完了孙老这部宏篇巨著,叹服于作者用的人物刻画,战国一个个名人都在作者笔下有血有肉、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即使我距离读完第一部已经过去了接近6年,但孝公、商鞅等变法故事仍然历历在目,这是我读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没办法做到的,叹服于作者的人物刻画,故事的娓娓道来。

可以说读这本书的收获感是前所未有的,让我对战国的历史进程、百家思想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商鞅变法、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宣太后摄政治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乐毅连破齐国七十余城、白起赫赫战神、嫪毐作乱、郑国渠、始皇帝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李斯、赵高作乱、秦二世二亡等等等等,书中不仅对各个历史故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也对当时的百家思想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同样也有作者对各个国家、各种思想的独到见解,很棒。

...
相关标签:
孙红雷《征服》讲的什么 孤儿从政路(重生) 孤谍长篇谍战小说 学心理学怎么进入刑侦部门 学校生活污水直排灌溉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