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捏捏乐到“卡皮巴拉”,年轻人想要“松弛感”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丁雅栀】捏捏乐、佛系手串、打水漂石头、“禁止蕉绿”摆件、“去班味”T恤……打开这届年轻人的线上购物车,会发现多了一些新奇玩意儿。这些看似无用却能缓解压力的小产品,带动“松弛经济”大爆发,成为商家的新机会。伴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为“松弛感”买单,一些服务也开始打上“松弛”标签,吸引年轻人。
“松弛感”从去年开始成为年轻人搜索热度最高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在刚刚过去的电商购物节,松弛消费增长明显。淘宝天猫向《环球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购物节期间,“捏捏乐”搜索量同比增长超过125%。文化衫中印有“问题不大”“事已至此,先吃饭吧”等文案的款式畅销。“无边宠物抱枕”“佛系卡皮巴拉”更是情绪价值拉满。
“现在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挺快的,需要一些排解压力、让我可以放松下来的小物件。”在北京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小胡办公桌上几乎摆满了“捏捏乐”“小木鱼”等玩具,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些小玩意儿虽然不能解决烦恼,但是很有趣,对于平复心态有些作用,而且价格不算贵。”
“中国年轻员工又找到一种缓解工作压力的新方法。”香港《南华早报》近日报道说,这个新方法就是在办公室种香蕉,他们把这种水果的成熟过程称为“禁止蕉绿”,听着就像是“禁止焦虑”的谐音。“松弛感”还体现在当代年轻人的养宠方式上。因为外表呆萌、行动缓慢、充满松弛感,被戏称“精神状态领先”的“卡皮巴拉”(水豚)成为年轻人新宠。水豚雨伞、钥匙扣、玩偶等周边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激增。
“这些小物件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轻松和乐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松弛经济”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人们通过这些小物件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寻找与自己情感共鸣的元素,实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同和满足。
《2023松弛经济报告》称,在经济“三期叠加”背景下,“松弛感”既是一种时代特征、社会心态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人们的内在需求。从街边咖啡店到田园民宿、亲子农场,从手工艺品制作到农耕文化学习,每一种业态都在为满足时下年轻人消费需求做“功课”。
连民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慢节奏”“松弛感”是这里的特色;西塞山,藏在诗词里的“松弛感”如何炼成?诸多乡村旅游都将“松弛感”作为宣传重点,吸引更多年轻游客。携程度假农庄经营数据显示,当下来自一二线城市的00后人群,在乡村旅游中成为增速最快的年龄客群,增幅是90后的1.68倍。田园的“松弛感”已成为城市青年缓解焦虑和压力的特效药。
张颐武表示,上述乡村放松的方式是从“松弛经济”中衍生出来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预见,乡村会出现更多元、更丰富的业态,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
市场研究公司英敏特在《2023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中预测了未来5年影响全球消费市场的五大趋势,其中之一是“松弛生活”。《2023松弛经济报告》也显示,睡眠健康、运动健身等“松弛经济”相关行业近年来复合增长率显著,从18.5%的冥想市场到44.42%的睡眠市场,都显示持续增长潜力。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并非所有松弛产品都能带来“松弛感”,因为这些产品不能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问题,它只是一种精神代偿,有效却不持久。然而这不代表着“松弛经济”是昙花一现,压力增大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普通人避无可避,相关产品的需求只会继续提升。
张颐武也表示,这些“松弛感”产品不仅仅是一时的流行,它们可能代表了一种长期的生活态度和消费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悦己+松弛感”渐成青年消费新主张
原标题:“悦己+松弛感”渐成青年消费新主张
做植物手作、为自己买捧花、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学习新技能、尝试新爱好……如今,以让自己开心、放松,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为目的的“悦己+松弛感”消费是人们纾解压力、探寻生活乐趣的一种方式,已成为当下人们的生活态度。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悦己+松弛感”已成消费新风尚,它不仅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更体现了人们对自我价值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追求。
植物疗愈 松弛感消费受青睐
花花草草不仅能扮靓我们的生活空间,还能带来精神的愉悦,给人全然的放松,这是来自植物的疗愈。记者走访花卉市场了解到,市民花卉消费理念发生着变化,越来越追求松弛感,更多追求体验以及情感的满足,植物手作等带松弛感的业态受到市民青睐。
植物带来的力量不容小觑。90后的小陶报名了插花课程,她说:“插花过程中感到全然地放松,用心与花对话,平静了内心,也美化了心情,为身心注入了能量。”
花之语·颐璟空间花艺主理人、高级花艺师赵霞从业14个年头了,她说,从开设的花艺沙龙课程来看,以前多数学员是奔着开花店的目的而来,现在多数学员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
植物手作也在兰州悄然兴起。走进花萸植物美学体验社,便走进了一个花的世界,这里不仅可以赏花,还可以进行和植物相关的手作,与大自然进行一场对话。主理人杨芳告诉记者,两年前开始做植物手作,觉得很解压,舒缓了情绪,后来就越做越多了,目前店里的植物手作有植物盆栽、水培植物、植物标本压花、苔藓微景观等,植物标本这块顾客可以体验制作书签、年历、相框、花草灯、冰箱贴等。书签9.9元/次,冰箱贴9.9元/次,年历88元/次,花草灯99元/次,普通8寸大小相框68元/次,现在每周都有顾客来店体验。
“成人夜校” 悦己式“充电”渐热
打网球、学插花、练钢琴、习书法、学摄影……白天上班、晚上学艺,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成人夜校”风吹到了兰州,点亮了人们的闲暇时光。
95后小王选报了498元、12课时的化妆课程,谈及报名的初衷,她说:“以前每天下班吃完饭后就追剧,以此来打发时间,常常刷手机直到深夜,不仅精神上感到空虚,还影响了身体健康。现在走进夜校,尝试新爱好,解锁新技能,认识新朋友,感觉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人生的意义永远在于拓展。”
丰富的课程、普惠的价格,以及全新的社交体验,“成人夜校”吸引着人们的加入。“此时青年夜校是今年10月底开设的,目前私域学员800多人,公域多平台粉丝2000人以上。”兰州此时青年夜校主理人李家仪说,开设夜校,是希望大家可以关注此时的自己,做你自己,享受此时。希望每一位加入“此时”的客户,在这里感受到温暖、积极、快乐和向上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这是一片新天地,正在期待您的探索,在这里,我们并肩逐梦,共同雕琢一个内外兼修、活力满满的自己!……”11月20日,甘肃省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家庭夜校开始了冬季招生工作。
甘肃省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家庭夜校负责人杨老师告诉记者,今年10月开设了家庭夜校,设有非洲鼓、油画、射箭等课程,课程结束后有的学员还想继续学习,就续报了课程。16岁以上的人群都可以来学习,非洲鼓、中国舞、茶艺、油画、软笔书法、插花等课程,人均499元,10节课。授课老师有专业资质,家庭夜校有体系完善的教学管理,来保证教学质量。
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孙凤茹认为,悦己消费成为一种消费趋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在物质需求满足后,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心理的满足和体验感的提升等。在新消费时代,消费受他人影响非常明显,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激励企业不断创新和改进,做差异化的竞争,树立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忠诚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催生各类消费新业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艳玲 文/图
疗愈经济时代,情绪比产品更值钱
当都市人捧着咖啡在雍和宫手串前寻找心灵慰藉,当车载香薰从除味工具变成"移动疗愈空间",杨苗在《疗愈时代:卖产品不如卖情绪》中敏锐地揭示了一个真相:我们购买的已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附着其上的情绪价值。这位曾操盘《女心理师》等畅销书的消费观察者,用真实案例解构了疗愈时代的底层密码。
全书用详实的数据和社会现实为依据,对疗愈经济浪潮的进行了预判。作者指出,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焦虑感正催生着庞大的情绪消费市场。年轻人用"电子木鱼"的即时反馈替代心理咨询,露营装备捆绑冥想课程创造新消费场景,这些现象背后,是人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心理问题,为疗愈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正如作者所说:“压力不止,疗愈不息。”
在剖析疗愈产业生态时,杨苗既展现了疗愈经济的璀璨图景,也提出警示。疗愈经济有哪些赛道呢?1.心理咨询和泛心理咨询。2.人际互动,如慈善、禅修等。3.宠物疗愈。4.自然疗愈,如旅行、宿营等。5.理想生活,如发展兴趣,冥想、绘画、音乐、做手工等,让人能获得舒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大框架下可以进一步细分。
疗愈经济存在哪些问题?1.把情绪疗愈变成敛财的工具。2.疗愈效果难以量化,容易引发争议。3.有些行业充满个性,难以形成品牌连锁化。因此,当情绪溢价正在突破传统商业逻辑的当下,作者提醒我们要避免过度消费情感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这种冷静观察让全书在沸腾的情绪消费热潮中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书中有些典型案例值得要入局疗愈行业的人们借鉴。比如对观夏香氛的解读。这个品牌不仅满足嗅觉愉悦,更能用"昆仑煮雪""颐和金桂"等故事深层地触碰了都市人享受独处与自我成长的情感需求。这种将产品叙事升华为精神陪伴的策略。
书在最后,告诉我们,科技助力疗愈经济的未来。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疗愈经济也将被科技重新洗礼,数字疗法、机器人等都已有了初步探索和体验,在这个疗愈经济启幕的时代,读懂情绪消费的密码,是否就能握住打开未来商业蓝海的钥匙?了解了大势所趋,下一步,我们该当如何选择?对个人来说,疗愈能够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增加安全感和松弛感,让自己的人生更有趣味也更有价值。
相关资讯
“情绪经济”打开消费新空间
“放青松”摆件、“好运兰”绿植、“拒绝蕉绿”捏捏乐……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正越来越多出现在年轻人的床前和桌头。“为情绪买单”成为新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