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的意见》政策解读
日前,温州市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便于公众理解和执行,现就《意见》相关内容解读如下:
201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浙江省政府签署了《关于联合在温州市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的框架协议》,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正式落户温州。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是试点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在温州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当前还面临要素制约多、审批程序不清晰等问题。对此,《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18〕11号),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在扩宽社会资本参与方式以及土地、规划、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2018年重点工作实施计划的通知》(温政办〔2018〕71号),把研制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的意见列入政策创新清单任务。
为深入推进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的有效途径,繁荣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结合温州实际,温州市体育局多次与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沟通协商,并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经多次修改完善后制定出台《意见》。
温州市行政区域内按照规定和要求参与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的社会投资单位、场馆运营单位、体育服务单位等相关组织。
《意见》从加大体育用地供给、完善非体育用地使用办法、提高体育场所使用效率、激发社会力量活力、建立健全议事协调机制五大方面提出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的支持措施,以此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积极性,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效率,促进温州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同时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部分是加大体育用地供给。包括优化体育项目供地、公开可用土地信息、推进项目实施三个方面。提出将体育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并适度增加体育用地占比;各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梳理年度计划引入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的可用体育用地,明确招商条件以及建设运营方式,公开发布可用体育用地信息;鼓励县(市、区)相关部门积极盘活存量体育用地、存量体育场所等资源,以租赁方式交由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支持各县(市、区)政府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结合“大建大美”“全域谋划”,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第二部分是完善非体用地使用办法。明确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厂房(须符合我市“退二进三”相关政策)、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现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投资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的要求、审批手续与管理办法,提高办事效率;鼓励社会力量按照规定与要求合理利用公园绿地、楼顶空间、市政用地、桥下空间等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并依法按约定享受相应权益;体育场地规划提前介入新建社区规划工作,新建居住区在设计施工时,要严格按照体育用房建筑面积比例进行建设。
第三部分是提高体育场所使用效率。一是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已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两改工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场馆运营,提升场馆运营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原则上应委托第三方运营,不单独设立事业单位管理。二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激励机制,支持中小学开放校园体育场地设施,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力量运营管理。三是支持室外露天体育场地加装雨棚等设施。县(市、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联席会议按照切实需要、环境友好的原则,制定加装雨棚设施建设计划。由体育场地业主按有关规定向属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提出加装雨棚申请,由县(市、区)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各成员单位现场踏勘、出具审查纪要,属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按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对经联席会议审核通过的项目实行审批。
第四部分是激发社会力量活力。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吸引国际、国内优质体育龙头企业进入我市体育产业领域;对于符合本市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的重大项目,在项目立项、土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市场主体投融资渠道,支持体育企业通过融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运营体育场所;完善体育产业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体育产业信贷投入力度;推动银企合作,支持建立体育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鼓励保险公司围绕社会力量在场馆投资建设和场馆运营服务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推出多样化的保险产品。三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力度,将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的体育场所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范畴,不断完善政府购买目录和标准;切实落实各类与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相关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税费优惠政策。四是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鼓励成立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的社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制定行业标准、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方面的作用。建立覆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的企业、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业信用体系,发挥各类媒体监督作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第五部分是建立健全议事协调机制。该部分提出建立市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所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负责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所涉及土地、规划、建设、环保、市场监管、消防等方面问题的审议、协调、监督工作,原则上于每年4月、10月两次定期协商。县(市、区)要参照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意见》自2020年10月20日起施行。

体育总局印发《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示范合同(参考文本)》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和《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中“规范委托经营模式,编制和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示范合同文本”等要求,指导公共体育场馆产权单位做好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工作,推动提升场馆管理服务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育总局日前制定了《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示范合同(参考文本)》(以下简称“示范合同”),并已下发。
据了解,《示范合同》正文共计三十二条,主要包括:总则、委托服务事项、场馆交付及场地设施维护、场馆运营、场馆移交、双方权利义务、费用结算及支付、履约保证金、通知及送达、知识产权及保密、违约责任、不可抗力、争议解决及其他。《示范合同》明确提出,公共体育场馆应以体为主,充分体现公益性和服务性,通过免费和低收费开放等方式,为广大群众日常健身提供方便。运营方应根据场馆的功能要求,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本着“以场养场、以馆养馆、以体养体”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推行“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开展场馆运营。
《示范合同》为非强制性使用文本,适用于各级公共体育场馆产权单位以委托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合同当事人可结合公共体育场馆具体情况,参考《示范合同》订立合同,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及合同权利义务。
《示范合同》中还包含《体育场馆合规运营承诺书》,运营主体承诺保证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充分发挥其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美好的体育健身环境。
贵州山区小学逆袭夺冠,背后的教育力量与体育精神!
当终场哨声在贵州省体育馆响起时,普定县第六小学的篮球队员们相拥欢呼的画面,成为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的鲜活注脚。这支来自贵州山区的球队在2024-2025李宁·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省级总决赛中,以终场前1分30秒落后8分的绝境逆转夺冠,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胜利,更是广州花都区与安顺普定县三年教育协作结出的硕果。
普定六小的成长历程可谓是一场“四级跳”的飞跃,从2021年市级二等奖到2025年省级冠军,篮球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桥梁。校长李涛提到:“我们的成绩得益于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学生们的刻苦训练,更离不开花都区的大力帮助。”这番话不仅是对教育协作的感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2023年,48万元的帮扶资金落地普定六小,完成141.9平方米录播室的改造及设备升级,使2300余名师生通过这套系统接入优质教研资源。同时,学校推进15000册图书角建设、风雨桥走廊文化改造及卡通图片柜图书工程,将体育精神与阅读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线上线下协同教研机制,让教育资源实现“山海共振”。
2023年3月,普定六小与花都区新华街第六小学通过钉钉直播开启首次联合教研,聚焦科学学科展开跨区域教学研讨;此后,花都区的科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语文名师林峰带来《跳水》示范课,教育研究院专家开展《新课程理念下“以学为本”》专题讲座,甚至心理健康课程《花开的魔法》也融入体育精神培养模块。这种“学科融合式教研”让体育教育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粤黔协作工作队安顺工作组的王坚林介绍:“结合普定所需,花都所能,我们花都区先后选派了多名老师到普定六小开展教育合作工作,教学科目涵盖体育、美术、音乐、劳动实践等,从多方面助力普定六小教育高质量发展。”花都区选派的体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教师团队,成为普定六小教育升级的“催化剂”。
在这种多元育人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2024年该校不仅斩获省级小篮球联赛亚军、市级联赛双冠,更在县级体育赛事中包揽3项一等奖;课后服务时段,篮球社团、田径队、跳绳俱乐部等12个体育类社团日均参与人数超500人,“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校园的常态。
值得关注的是,球队在2024年省联赛半决赛中曾上演落后12分逆转的经典战役,与2025年决赛逆转形成“双绝杀”传奇。这种“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已内化为学生的成长底色,学校综合成绩也冲到全县前列。
李涛校长表示:“我们将把协作成果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动能。”普定县第六小学将继续搭乘东西部协作的东风,深化与广州市花都区结对协作学校的合作交流。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打造等方面持续深耕,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特色,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全面的教育环境,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成为黔中地区“体教融合”的示范标杆,让每一朵“体育之花”在东西部协作的阳光下绚丽绽放。
普定六小的故事,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教育公平的缩影。通过这种方式,贵州山区的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与汗水,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成长画卷,期待着未来的每一个辉煌时刻。